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论文

今天喝牛奶了吗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今天喝牛奶了吗”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论文(共12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论文【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也给旅游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要想不断的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就要积极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实践培训的重要性。

本文作者通过对旅游专业实习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总结,提出了旅游专业实习模式的构建措施。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现状;存在问题;实习模式;构建措施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实习定位不准确,难以适应岗位需求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快速适应岗位需求。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

可是,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对旅游专业的实习定位不够准确,有些学校都没有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到企业基本管理,只是进行一些与企业管理脱节的操作性实习,这就导致他们在毕业之后难以适应岗位需求,甚至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1.2旅游专业实习生实习制度不够完善

旅游专业实习生实习制度不够完善,导致长期以来责权意识不明确,实习效果较差,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由于学校对旅游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程度还有所欠缺,使得部分高校的旅游专业没有固定的场所来进行教学,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不稳定而且流于形式,没有全面实施签订的实习协议,学生的权、责、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的实习鉴定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时候只是根据实习鉴定表来鉴定实习成绩,专业教师对学生实习的动员工作和指导工作也不够充分。

同时,有的学校给学生们安排的实习时间长达1年之久,这无疑影响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知识储备,在实习时间设置这方面也需要改善。

1.3教学计划与专业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的矛盾

与快速发展的旅游行业相比,高校的旅游专业教学计划有着明显的滞后性特点,很难跟上市场的变化和要求。

需要较长周期才能调整的教学计划,反映不出当前行业运行的特点,也不能体现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特色。

本科旅游专业大多采取半年制的实习模式,但短时间内,学生很难全面了解一个旅游企业。

1.4缺乏就业知识辅导,学生没能摆正就业心态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一般都会走上基层服务岗位,可是学校却没有做好相应的心理辅导工作,多数学生的就业心态没有摆正,怕吃苦,不想从事基层工作。

所以,他们在实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很难安于实习现状,对基础技能的学习应付了事。

这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就业情况,如果一直存在这种眼高手低的现象,在毕业之后就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构建措施

2.1积极建设突出特色的实习基地

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规模的实习基地是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基础。

这其一是为了实习学生与实习岗位相匹配,不让因为人多而导致学生动手机会减少的情况出现;其二是由于校外实践有课程实习、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不同形式,为了配合不同的实习教学计划,有必要选择符合专业实习条件的、一定数量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

通过广泛选择和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业在各自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学校固定的专业实习基地。

有选择地根据实习内容安排实习地点,可以使学生在进行职业能力训练的同时,接触到行业最新的知识和技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实习基地,适宜于各种内容的实习实训;普通规模的新兴企业,适宜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某项课程的实习;中小企业,较适宜在不长的实习期间,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岗位训练。

2.2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目前,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却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可是,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型学科,必须要积极促进实习模式的建立,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应该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要想有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不仅可以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工作,还可以以相关企业合作,定期安排教师到实习基地进行深入学习。

2.3改革对于实习学生的考核方式,合理的建立实习奖惩制度

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才能使旅游专业培养方案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一是根据学校对实践环节的管理规定来制定《学生实践管理条例》。

实行校企联合管理的方法,带队教师和企业技术指导人员定期交换意见,鉴定学生的实践情况。

每次实践结束后,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表彰,颁发“优秀实习生证书”,并进行物质奖励;二是将整个实习划分为几个不同阶段,注重学生每一阶段的实践总结。

建立专门的实践档案,使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得到理论上的升华。

通过实习报告和座谈会等形式进行总结,使学生完成“理论――实践――理论”的学、用结合过程。

2.4建立校企结合的培养体系,使学校和企业合作共赢

学校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就必须要与企业相结合,给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

而企业为了能够找到更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就要与学校进行良好的沟通。

所以,建立校企结合的培养体系,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建立,还符合双方的利益需求,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友好协商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书,将企业与学校紧密联系起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构建旅游专业实习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在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到政府、企业以及学校的促进作用。

第一、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要不断完善相关措施,给旅游专业实习模式的建立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从企业角度出发,要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与学校建立合作良好的合作渠道,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第三、从学校角度出发,应该加大实习内容的宣传工作,设置有关实习咨询管理部门,提高学生们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构建,还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行轩. 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03:17-19

[2] 王天英,赵欣若.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文学教育(中). .08:24-26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的作用与模式【2】

[摘 要]实习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它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益补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和顺利就业的桥梁,创建科学有效的实习教学模式是达到实习教学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学生 实习

篇2: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创新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创新论文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相关研究进度

伴随着近年来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这项专业实习的相关的研究也备受重视,很多的教育人士以及科研人员都在为此做相关的努力并收获了很多的成果。相关的业内人士曾经提出了有关旅游以及饭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的创新的全新的革新方法。其认为这一专业的重点应该放在实践方面能力的形成上去,要树立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的目标,成立起来一种符合实际的理论体系,要一专业目标的培养和形成作为理论教学的支柱和目标,并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上的体制。还应该实现“双线”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相关的优化实习的方法也有不少的意见和建议。首先,学校应该对实习有足够的重视程度,认定实习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在实习进行的过程中不断明确自己工作的要求在实习时间的.合理化的安排,如何正确决定实习的具体位置,甚至是事先做好的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的教育管理工作的进行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很多的专家们以为就目前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来看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漏洞的,这些缺点和不足只有靠着改革才能够实现。

二、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所采取的基本的方式

2.1学校统一安排的经典模式是最为常见的。在20世纪期间,也就是这一专业刚刚起步的阶段里,这一专业出现的状况是人才大量的缺乏。由于是处于起步阶段这方面的大学生也是社会上少有的人才,(选择学习并深入研究这一专业的人数本来就很少)。这也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刚刚起步亟待发展的时间。所以这一时间里,这一专业是十分需要新生力量来进行维持的。为了让实习的最终目标能够得到实现,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统一化模式,所以大多数的实习是由学校来进行安排的。同时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学校还安排了一些专业性强的教师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了帮助,且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学校同相关的实习单位之间签订相应的协议,两者互相合作让实习的内容更为丰富。也是因为这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仍旧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故而出现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紧俏的状况。很多的单位甚至是争抢同高校相联系,进而取得更多的机会。同时,在实习任务完成之后,学生会依照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同实习单位签订协议甚至是留在相应的单位中。还有很多的企业同高校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长期的合作使得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大部分的实习生在大学毕业之后就留在了相应的实习单位。

2.2自主选择同学校统筹规划结合的基本模式。随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张,以及近几年来不断蓬勃发展的旅游行业,学校难以对学生进行相同且单一管理模式下的统一。学校失去了较强的统筹规划能力。所以很多的学生都会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进行专业以及实习的选择。于是学校便顺应时代的规定和要求进行了模式的改革,即统一安排和学生能够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模式。允许一定数量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选取的模式来进行自己喜欢的实习。学校可以进行必要的辅助性工作。这种全新的模式具有高度的可变性,这种可变性对于实习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校交给的学习方面的任务。

三、结语

对我国的旅游行业的促进和加速的重要因素就是一批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的培养。人才不仅仅要有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更要能够将这些应用到实践中去并取得相应的受益和成效。我国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对人才的培养上仍旧有很多的不足,在实践方面的弊端尤为明显。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投身到实习教学研究和改革中去,为促进我国旅游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篇3: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改革初探论文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改革初探论文

高校学生实习是贯彻理论联系实践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安排学生实习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科目。笔者通过分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模式,提出高校学生实习模式的改革方向。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

1.学校统筹安排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建立之初,旅游行业对旅游管理人才求贤若渴,因此非常乐意接受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群体给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实习提供了有利的大环境,且这种统筹安排实习的方式便于对学生的管理。

目前,由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 存在旅游企事业单位争抢专业人才的现象,实习生大多可以留在实习单位进行学习,并有所发展。学校同一些旅游企业签订长期协议,输送实习生,最后实现学生与企业双赢。

2.学校统筹与自主选择实习相结合模式

随着高校扩招规模越来越大,学校对实习生的统筹能力不断下降,旅游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处于供需平衡状态,这增加了学校统一安排实习模式的难度。在这种市场大环境下,三亚学院采取了统筹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实习模式。这种模式相对比较灵活,有利于学生完成实习教育任务,并能促进学生未来就业。

3.学生完全自主实习模式

学生自主实习模式是指实习单位完全由学生自行联系。旅游企业的人才饱和与学校扩招导致很多旅游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学校也不愿意再承担巨额的实习费用。学校只能让学生各显神通,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这种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实习管理,导致实习效果不好,实习质量不高。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1.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相对供大于求, 结构失衡

近几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一些高校没有从实际出发,盲目扩招,导致旅游专业人才供大于求,旅游专业人才的“本科化”情况严重。旅游专业本是一个重实践的学科,却越来越偏重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无法适应毕业后的实践工作;旅游企事业单位也对这样的大学生不太感兴趣。

2.旅游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下降

旅游产业的门槛相对较低,投资者纷纷涉足旅游产业。我国旅游企业数量迅速激增,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旅游业利润不像兴起之初那么丰厚。旅游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作时间不固定,工作强度较大,且旅游业的服务性质让很多人认为旅游业从业者职业地位低下,因此,旅游业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下降。

3.高校实习指导和管理力不从心

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因此各方面还都不完善,无论系统规划、课程设计还是人才输出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旅游管理方面的教师多是没有具体参加过企业实践的理论学者,甚至有一些是“半路出家”,对旅游企业运营管理的实际情况知之甚少,在实习指导上显得力不从心。

三、探索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育新模式

1.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学校应当与旅游企事业单位进行联合,建立高校实习基地,确定固定的实习单位。选择管理规范、业务量大、信誉较好的企事业单位,为实习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的平台对实习效果非常重要。学校与旅游企事业双方可在科研、培训、教学等方面加强合作, 使学校成为企业引进新知识、科研新成果的基地。

2.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

在学校内部建立实习基地,利用模拟形式将校外实习同校内实习有机结合。在多重情境下不断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从服务对象的角度理解旅游服务行业,能够面对不同突发情况及时做出反应。最终经过导师的裁定,检验模拟实习的效果。

3.校企一体化模式

鼓励有经济实力的院校开办自己的旅游企业,例如学校附属的招待酒店、饭店、旅行社等。企业的运转由特定教职工负责,成立学校自营的实习基地。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直接将课堂搬至企业中去,进行现场教学。

篇4: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及优化对策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及优化对策论文

近年来,旅游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与之相关的实习问题也受到了各方关注。但是总体来说,大部分成果更多偏重于定性描述,偏向宏观分析和宏观对策研宄,缺乏系统、深入、量化方面的个案分析,缺少一些可行性方案推出,涉及到实习模式研宄的相对较少。

一、旅游专业实习模式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实习模式

1.根据组织形式划分

学校统筹安排模式。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单位,进行统一管理与指导。学生必须到定点合作的旅游单位实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践技能培养。采用此类模式的院校一般有健全的社会运作模式,与市场联系紧密且广泛,在地方或其他地区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学校统筹与自主选择实习相结合模式。学校统一安排、统一管理与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相结合。很多院校的实习基地建设并不十分健全和完善,或者实习单位过于集中或小型化,不能满足学生实习要求,于是选择采用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实习教学任务。

学生完全自主实习模式。即学校在实习方面不做统一安排,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采取分散实习的模式。

2.根据实习时间划分

集中式实习模式。把实习教学任务完整地安排在一个学期或较长一段时间内,不安排其他时间进行实习。这是我国旅游院校普遍采取的方式,很多院校把实习教学环节安排在毕业前一个学期,与就业工作联系在一起。

分散式实习模式。把实习教学分散安排在几个时间段内完成。此种实习方式涉及因素太多,操作性不强。但是这种方式能比较有效地解决学生实践技能薄弱的问题。

3.根据实习形式划分

单一式实习模式。院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一般只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一个环节,实习安排整体单一化。

多样式实习模式。一些院校将实习细化于整个四年的教学计划之中,实习方式与平时的学习过程相结合,如结合学习需要组织学生考察旅游资源、参观旅游企业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旅游专业实习教学涉及相关因素众多,因此培养方式多样。各院校也都在积极开拓符合本校特色的模式,但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

大部分院校在考虑实习教学环节时忽略了旅游业季节性的特点,导致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实习期刚好处于当地旅游业淡季。结果,一方面学生因为工作机会较少,得不到充分锻炼,影响实习质量,另一方面企业在旅游淡季时接受实习生也变得相对困难。

2.院校与企业缺少必要的沟通,实习单位变化频繁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需要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配合才能完成。但许多院校与业界联系不够紧密,在实习教学环节上缺乏统一的教学计划。对于实习中学生与企业之间产生的矛盾,由于缺少学校的协调,给双方的合作带来许多困难,出现实习中断、学生自动离职等现象,最终导致实习单位与学校合作的终止。

3.学校和企业对实习学生管理与指导不足

有些院校将学生安排到实习单位后,就基本不再参与管理。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的,学校管理指导的更少。而企业也缺少比较详细、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缺乏对学生必要的培训和指导,有的企业虽然安排了员工作为实习指导教师,但也基本流于形式,学生整体处于松散状态,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中断实习等实习事件频频发生。

4.实习效果不明显

在实习过程中,尤其是在旅游宾馆酒店实习的学生,长期被安排在单一岗位上锻炼的现象较为常见,实习结束后学生往往只接触到了最浅层的基本服务技能,对企业的整体运行机制、其他相关部门及整个旅游行业了解甚少,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实习效果。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专业办学时间尚短,经验不足

我国旅游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20多年的时间,对一个学科的建设发展来说尚短,学科地位和知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办学模式上,仍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尝试。这种情况导致了许多旅游院校在实习教学安排上缺乏经验,难以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方案。

2.办学宗旨、专业定位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旅游管理专业的开办应面向市场,与市场用人标准有效结合起来。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办学宗旨和专业定位方面与市场需求错位的现象较为常见,两者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效果。

3.实习管理指导不够

近几年,各地兴办旅游专业的院校逐年增加。但是支撑旅游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却没有跟上发展。专业出身的教师较少。由于专业教师紧缺,致使实习期间对学生指导管理不够,而且部分院校缺乏相应的实习规章制度,实习学生整体呈现松散化,没有严格规范制度约束和必要的针对性实习指导,影响了学生实习的'效果。

4.学生自我定位过高,实习期望值过大

目前,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老师的呵护,缺少社会经验,而且他们对实习生活的憧憬过于理想化和浪漫化,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

5.企业追求经济利益,不愿接收实习生

部分旅游企业不愿接受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生,认为这些学生实践能力弱,眼高手低,他们的加入会影响到企业发展,而且实习生在实习结束之后,必然会离开企业,这又需要企业在人事安排上重新调整。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缺少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

二、分层阶段性实习模式的提出及优化对策

(一)分层阶段性实习模式的设计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根据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知识学习过程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关系,将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分为四个模块:认知性实习、感受性实习、体验性实习和工作性实习。

分层阶段性实习模式,主要是通过最初的认知性实习,让学生了解旅游行业,通过最后工作性实习达到理论与实践双优的标准,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优化对策

第一,学校与企业统一培养路径,加强合作,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与指导。针对普遍存在的实习生管理松懈现象,学校与企业应对实习教学精心策划、慎重安排。学校针对学生在实习不同阶段产生的不同心理,给予适时指导。在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做好实习总结,反思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旅游人才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并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时刻将自身发展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企业在保证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应将学生实习纳入到企业阶段性人力资源计划中去。尽可能安排学生进行轮岗制实习,并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指导。

第二,建立合格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学校可以从本校和实习单位中聘请一些事业心强、工作经验丰富、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和企业员工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第三,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各院校应尽最大可能与旅游企事业单位增强联系,选择档次较高、管理规范、业务较多、信誉较好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实习基地。此外,院校与旅游企事业单位还可在科研、培训、教学等方面加强合作,使学校成为企业引进新知识、科研新成果的基地。

篇5: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论文

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在全域旅游作为当前旅游业发展主流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制约它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即旅游人才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旅游教育和培训问题。旅游新业态的发展要求旅游职业教育必须紧跟行业发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全域旅游”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一、目前旅游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设计的课程计划、教学活动总体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探寻相对适宜的、符合实际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合理、科学应该由旅游行业来评判,但目前旅游教育的培养模式从整体看与行业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一)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

专业培养目标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航标”,而课程设置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目前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为旅游行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个目标比较笼统,对学生今后的岗位层级定位模糊;另一方面,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关联度不强,对学生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本科、高职高专、中专的区分度不明显,难以适应旅游市场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使得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较差,自我职业幸福感低。据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协作会不完全统计,该院近5年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毕业两年后约有70%逃离了旅游行业。

(二)课程体系不能完全适应行业要求

“全域旅游”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必然体现在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目前,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实际接触偏少,校企真正能够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研讨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学校闭门办学,所以开设了许多企业认为不需要、学生没兴趣的课程。一些学科的内容框架具有相似性,如“旅游地理”“旅游文化”“导游基础”等学科在山水知识、建筑文化等部分有明显的内容重复,学生和教师都无所适从,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实践课对旅游专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课时的要求没有得到落实,很多学校专业实践课占总课时比例明显不足。英语、计算机水平要求较低,在智*旅游蓬勃发展、出入境旅游方興未艾的今天,很多学校对英语、计算机的要求还停留在“办公自动化”的水平,达不到行业发展要求。另外,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不足,同样被旅游企业诟病。

(三)行业企业参与教学过程不够深入

一方面,当前旅游业飞速发展,新业态、新设备、新服务理念层出不穷,旅游教育如果只是“闭门造车”,很难达到行业要求;另一方面,旅游行业的一线工作是面对客人的“即时服务”,其中的服务技巧如果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难以真正掌握,以上两方面都需要企业参与到旅游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但目前的现实是职业院校与企业有合作但不紧密,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解决了用工困难,但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种“功利性”的合作并不符合国家倡导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二、“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一)对接行业需求,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产业融合趋势日益增强,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旅游个性化定制日趋流行。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要求学生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跨专业多学科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业态发展要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接行业要求,将职业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公共基础课程立足于为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服务,满足学生学历提升的文化需要,不能因为强调实践课程而减少课时或者弱化教学过程的管理。通过充分调研,与行业专家共同研讨专业课程的设置,注重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使学生具有完整的旅游学科知识结构,采用“平台+方向”的课程体系,平台课程主要满足旅游学科综合性的需求,提高学生对旅游业的全面认知。专业方向课程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联系最为紧密,笔者所在学校整合了原来酒店服务方向和旅行社方向的技能课程,开发出酒店服务、导游、旅行社运行3门综合实训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企业专家全程参与,课程资源来源于岗位实践,按照岗位工作序列化和学生认知规律开发课程内容。按照旅游行业需求,在学生具备办公自动化能力的基础上,整合网页制作、电子商务、影视后期制作等课程,编写《旅游信息化实用教程》。“全域旅游”背景下,新的业态不断出现,如房车营地、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旅游、社区旅游等,旅游专业应强化专业选修课程,开设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适应旅游发展需要。

(二)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全程工学交替”

旅游服务行业的特点决定了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对客服务的经验、服务过程中的技巧仅靠学校培养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在真实的工作中反复锤炼才能提高。旅游专业的校企合作不应该仅仅是顶岗实习阶段的合作,而应该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笔者所在学校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在实践中探索实施了全程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如下页表1所示),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依据学生认知规律,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企业认知、企业学习、企业体验、企业实践、企业顶岗五个阶段,做到校企融合、全程合作、共同育人,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的作用,共同承担育人功能。在校企合作中,要求旅游企业承担起育人的职能,为学生配备了专门的企业技能师傅,学生在工作中接受师傅的综合考核,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参与企业实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从“传统旅游”到“全域旅游”业态变化的背景下,旅游专业教师需要跟随业态发展的脚步不断提升自己,只有教师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把握旅游行业发展的视野,才能培养出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环境的学生。目前我国旅游专业教师从整体看,年纪稍大的教师很多是从原来的管理、外语、地理等专业“转行”而来,这些教师往往缺乏旅游专业教师应有的理论知识;部分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从企业引进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专业理论水平偏低,课程建设能力较弱;而年轻教师大多从院校到院校,这些教师虽然受过系统的旅游专业的理论教育,但是缺乏企业实践经验。面对旅游发展的形势,很多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都亟待提高。师资队伍现状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采取“企业锻炼+课程建设+课题研究”的模式,通过项目引领、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措施,鼓励教师通过企业挂职实践,与企业专家一起进行专业课程建设,承担应用创新型课题研究,在实践中熟悉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以便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工作。

(四)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全域旅游生力军

“全域旅游”背景下,由于“面”的覆盖,各类“点”和“线”的旅游场所将逐步实现免费,“点”和“线”占总收入的比例也将逐步下降。与此同时,旅游业“面”的发展面积将不断扩大,旅游市场也将日益细分,多样的个性化旅游需求、专项市场旅游需求凸显,这些都对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客观要求,同时也为职业院校提出学生在創业中的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坚持开展“三创”教育,建设创新工作室和旅游专业创业能力培育基地,邀请行业精英、毕业生中的创业明星担任创业导师,以创业精神开启学生职业梦想,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为了适应“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职业院校、企业还是相关行业机构,都必须要更新理念,采取更加及时有效的举措,施行更加符合“全域旅游”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企业为基础,把培养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的旅游专业人才作为首要目标。其关键点有三:一是创新“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二是构建并完善学校与企业的人才互通培养深入合作机制;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项目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篇6: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一、现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既要考虑自身的特点和实力水平,也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旅游市场的需求。目前,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两种错误的目标模式:一种是片面强调人才的高层次,以理论教育为主,培养理论研究人才;一种是以业务技能培养为主,培养服务操作型人才。前者往往按综合性大学模式办学,以培养高学历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较高,但动手能力较差;后者则主要按职业技术学院的模式办学,面向旅游企业,培养适用性的人才,学生有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但理论基础不够扎实。

2.专业设置不健全,脱离市场需求。

由于培养目标过于宽泛,导致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缺乏市场针对性,专业设置基本集中在饭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等传统项目上。此外,目前我国高等旅游院校办学关注的主要是生存因素,过分注重眼前的热门专业方向,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与职业学校过度重合,而对旅游业有着长远影响的旅游策划、旅游营销、旅游电子商务、休闲管理、会展管理等前沿专业则少有问津。现有高等旅游教育的专业设置就显得不够健全,不能够按照实践需要形成多样化的专业方向,导致所培养的旅游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造成人才培养类型的空缺、欠缺等系列问题。

3.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学不致用。

目前许多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把握不准,开设的课程与旅游管理业务的需要联系性不强,导致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严重脱节,“学不致用”成为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市场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旅游专业尚处于初创和发育阶段,我国旅游院校或旅游专业大多数是由其它专业、学科转轨而来,如历史专业、地理专业、管理专业等,其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带有依附专业、学科的诸多痕迹。此外,旅游业是迅猛崛起的朝阳产业,日新月异的旅游宏观环境变化及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促使知识的更新,使得旧的知识体系不断面临修改和扩充,也给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专业的结合增加了难度。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知识的使用性不强、理论落后实际的现象,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特点。

4.教学模式陈旧,教学结构不合理。

高等旅游教育除了注重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之外,还应注重获取知识、创新知识的教育。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旅游院校采用的仍然是普通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四个中心,即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这种单向的知识传输关系,使得学生应试能力良好,而创造能力所必须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不足,严重制约着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旅游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行业,强调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实际操作和实施科学管理的能力。然而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结构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作的倾向。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一直被作为“辅助性”教学环节来设置,实践教学常流于形式,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实践教学安排。

5.师资队伍不精,教师业务结构不合理。

我国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目前我国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很多都是从地理、历史、管理、经济等专业半途转型的老师,大都未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旅游专业知识教育,学科背景的制约很难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带头人。另外一部分具有专业教育背景的主力军又以高校的旅游硕士、本科毕业生为主,旅游专业毕业的高学历教师比例不足,尤其缺少高学历的专业带头人,从而制约着旅游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多数教师几乎都是一毕业就直接到学校工作,几乎没有直接从事旅游实际工作的经历,普遍缺乏旅游岗位实践的经验,直接导致较为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三是知识比较陈旧。相当多的教师并不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新情况、新理论和新的科技成果,不能及时汲取新的知识并应用于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对策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强调旅游人才的应用型和复合型。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决定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作为新兴产业的现代旅游业,由于它所具有的国际性、对科技成果应用广泛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等,对于高级复合型旅游人才的需求更加殷切。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以管理学为基础,向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生态学等学科拓展专业方向,构筑厚实的基础知识和宽泛的专业口径,实现旅游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的综合化。此外,旅游业是应用性和操作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它要求管理者必须熟悉最基层的业务工作,具备基层业务操作能力和经营管理潜质,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在突出“厚基础、宽口径”的同时,也应增强应用性特点,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综上,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应将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为面向现代旅游企业,重品德、厚基础、懂技术、善管理、强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管理人才,使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仅能够拥有胜任当前市场需求的特质,还能在相当程度上适应我国旅游业进一步国际化、市场化、成熟化的需要。

2.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方向,是应用型大学办学特色的.体现。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既要符合国家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具有相对严肃性和规范性,又要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具有相对灵活性。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应密切关注旅游行业的动态发展,尤其是旅游新兴业态的发展。根据旅游业的现实需要和人才中长期规划,适时调整或增设旅游相关专业,诸如旅游营销策划、旅游电子商务、休闲管理、会展管理等专业,从而满足旅游行业对各类综合性人才及新兴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此外,旅游交通、旅游工程、旅游咨询服务、旅游教育、旅游科研等方面的人才也都缺乏,也需要建立些适当的专业加以培养。此外,还需要改造、调整知识面过窄的老专业,对划分过细的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进行整合,逐渐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口径,更好地适应旅游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课程设计是高校实施教育的核心,学生最终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主要取决于其所接受的课程体系的教育。为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打破从学科体系出发的特点,体现基础性、系统性、实用性、稳定性和一定的先进性,优化课程结构,构建融合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为此,首先应整合课程门类,合并、取消部分课程,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使每门课程都能体现出培养目标要求,突出专业特色。改变课程内容过旧和简单拼凑的情况,避免课程布局脱节和重复,防止“因人设课”和“无师不设课”的情况。其次,要加强课程体系设置的弹性。课程体系设置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课程结构的设定过程中,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不断优化调整课程结构,制定适度超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再次,应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适当加大实践技能课程的比重。除了设置校内训练课和毕业实习作为实践课外,每个学期均有相应的专业实习或见习,形成较为规范的系统实践,从而确保旅游专业毕业生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适应旅游工作需要的技能技巧。

4.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手段创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对现代化教学要求较高,课程教学应该尽可能引入一切先进的现代教学设施和设备,如投影仪、多媒体、外购与自制的CAI课件、电教片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突破传统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限制,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信息。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创新。为培养旅游应用型人才,应改变传统的讲演式、注入式教学,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场景教学、课堂讨论、演示教学等,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处理好灌输和引导、讲授与讨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向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创新。在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条件下,力争选取最新的教材,做到授课内容能准确客观地反应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同时,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传授的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几本教材,教学案例也不能老生常谈,教师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随时根据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结构。

(1)重视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总体素质和能力。可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参加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和学习考察,到具有不同学科优势的高等院校进行访问、进修,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和实践技能。鼓励优秀教师积极进行国内、国际间的旅游学术交流,与旅游界利用多种渠道接触,提供旅游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源头保证,使教师能随时掌握国内外旅游管理的最新研究动态。

(2)进行师资的合理配置。在进行师资配置时,既要考虑师资队伍的流动性,又要保证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状态。一方面,要注意本校师资的合理配置,加强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积极选拔专业带头人及主干课程带头人,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有计划地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逐步形成由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构成的合理教师梯队。另外一方面,要和外校甚至是其他区域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可聘请高校、旅游行业的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讲学或开办系列讲座;聘请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的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以改善单一的师资结构。(本文来自于《鸡西大学学报》杂志。《鸡西大学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篇7: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论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论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论文【1】

摘 要:为增强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毕业后的市场适应能力,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应该围绕旅游管理岗位技能要求和旅游人才市场需求进行设置。

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开放型的、引入导师制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到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性格的塑造、职业生涯规划等都要进行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模式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我国截至,我国的客源将跃居世界第一,将成为排名世界第四的旅游目的地国家。

20,我国的旅游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一战略宏伟目标,是国家旅游局最新确立的。

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的游客反馈意见,还有相关媒体的一些报道,加上行业主管部门的反映情况,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处于较低的水平,整个行业的整体形象也不好。

当然这种整体的大环境导致我国现在的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问题重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基础知识大都不太扎实;(2)缺乏实践经验;(3)整体综合素质偏低。

我国的旅游业如何实现快速而持续的发展?当然少不了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储备作为支撑。

因此,改革旅游教育,培养受市场欢迎的新世纪的旅游人才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1.学生职业素质普遍偏低,无法适应社会越来越高的需要

高职院校为了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实习时间,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采取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

高职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普遍较短,所以,相关教学部门在安排教学计划的时候大都优先安排一些学生喜欢的课程和必修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举个例子,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如果职业能力与个人素养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就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这就对我们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教育确实导致了很大一批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责任心不强,适应能力差,一旦遇到挫折,自己会措手不及,无法处理,频频跳槽。

实际上,一个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同时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职业技能。

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企业发展的成败,旅游从业人员责任心是否强烈、工作态度是否热情,心理素质是否良好,沟通技巧是否完备,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等职业素养如何都是重要因素。

2.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不科学,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比例构成中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只占到专业教师总数的15%左右。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未经过系统专业培训,很多教师所学专业也并非是旅游,大多是一边摸索教学一便学习。

这种状况短期内难以实现根本性改变,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无疑是先天不足。

此外,实际教学脱离了我国旅游业发展实际,大多还是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无法改变。

我国旅游业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和手段相对更为落后,学生实操能力差,与社会旅游业人才需求严重脱节。

3.学生基本操作训练明显不足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操性非常强的专业。

实践教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非常重要。

但是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因为资源条件限制,无法让学生在实操方面做出更多的尝试。

绝大部分课程都不得不“纸上谈兵”。

另外,学校惯例是将最后一年定位学生实习的时间。

这就陷入了学生实践中忘记理论,理论中无法实践的怪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良好模式。

实践中学习理论的机会已经过去,这对于学生深入领会并实际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造成了时间差上的障碍。

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依然会手忙脚乱,没有条理,甚至会对本职工作失去信心。

4.课程设置不科学,课时比例不合理

部分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单纯追求科目多,而忽视专业自身的特征。

从一定意义上看,更像是多个专业的杂糅,缺乏专业特色。

另外,在课时设置上,很难分清主次,对于课时分配不合理。

有一部分院校还存在以师资力量定科目的现象,有这一科目的老师就开设,没有就用其他科目取代。

教师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学,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也就在所难免。

这些都严重违背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培养目标。

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1.转变思想观念,明确目标和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

应该发展中长期规划,利用3~5年的时间逐步构建起理论知识和基本素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

建立行业、企业、人才市场的发展链条,在内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同时,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提供保障圈。

以国际化的视角,用信息化的手段推动专业建设,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素质;达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主动适应行业、产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重点培养综合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改革思路是,必须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科学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并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做出深化改革,从而探索出一条产学结合的教改新模式。

强化教学、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建设,并能够实现对教改质量的全程监控。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改的突破口。

3.专业的教改方案具有可行性

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能够在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第一目标。

职业岗位的需求要求对于学生的培养也必须实行个性化定制模式,学生培养方案需要在实践中逐渐调整和完善。

首先,专业培养的目标和毕业生的业务水平要明确。

其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训教学大纲要科学制订并严格执行。

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这些都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

4.专业教改保障措施要有力

旅游管理专业要抽调优秀教师成立教改工作小组,建立由企业、教师等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通过相应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予以保障,制订经费投入、使用规划,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改模式的途径

1.加强养成教育,提高学生职业意识和素质

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需要多方式、多渠道、多样化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比如,学校日常管理中,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进行定向人才培养,这样既能够明确学校的培养模式和目标,也解决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旅游管理专业可以结合旅行社和酒店的实际情况,开设礼仪方面的课程,并要求学生在实际中严格遵守。

通过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环境、强化情趣诉求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方面,学校可以举办与专业相关的各类比赛,只要是能够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可以尝试。

如演讲比赛、辩论赛、义务导游等形式都是很好的选择。

这些对于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实习经验交流活动、宣传学生实习期间的先进事迹、树立学习榜样等活动来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意识和责任感。

2.多方位、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进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有力保证。

学校要为教师通过学习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创造良好的氛围。

鼓励教师多参加相关培训,并在经济和制度上予以一定的保证。

让教师始终能够站在专业发展的最前沿,能够为专业带入全新的气息,进而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为学校专业建设提供新鲜的血液。

此外,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讲座、报告等灵活的形式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实践经验传授也是很好的形式,这对于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经验大有好处。

着重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学校必须重视的。

“双师型”教师有着丰富的旅游管理实践经验,能够准确把握旅游管理专业这一学科发展精髓,能够有效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实操技能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鼓励教师申报和参与实践性课题;鼓励教师到旅游企业调研或参与旅游开发规划项目,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参加旅游企业管理实践等,以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

这些都是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

3.强调实训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色。

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而且要加强实践教学,让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我国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当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汲取国外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经验的同时审视自己的特色,以努力提高我国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水平。

(1)作为学校,应当开发资源,寻求与企业的联合发展,走校企联合之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这种方式的优点就在于,学校不仅可以不花办学经费就可以保证学生有地方实习,并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平台。

经过这一实训,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可以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

(2)在校企结合的同时,学校也应该在自己的校区建设一些模拟的职业岗位实训基地,实现模拟教学。

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和教师可以在非常逼真的场景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身临其境。

比如说,教师在教授导游人员的服务程序时,可以分别和学生模拟导游与游客,进行“正式接团”前的准备、接团服务、入住宾馆、集合出发、景点讲解等一系列完整的服务过程。

(3)学校在保证学生正常实训的同时,应当更加积极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比如说,学校可以将部分礼仪接待、食堂服务、环境卫生工作交由学生来负责。

4.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学生的知识结构

文化课和专业课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两大基本板块。

首先,在文化课程的设置上,对于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性课程,学校不仅不能放弃还要予以重视。

这些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基本素质的必须课程,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这些课程应当遵循实用性、广泛性、生活性等原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必要准备。

比如说,语文课程教学不必拘泥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可以侧重于口语表达训练。

在专业课程方面,旅游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涉及经济、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务、法律、心理、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识。

针对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课时少等问题,学校需要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整合优化相关学科知识,适当增加具有本地特色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例如:学校可以结合河南省旅游资源特色开设豫剧鉴赏、河南文化现象等选修课程。

学生的知识面宽了,在工作中自然会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通过旅游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需求和愿望。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它既是符合新时期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现状,也是高职院校转变教学理念的有益探索。

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任何一项改革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需要通过集思广益、制订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循序渐进逐步完成。

欲速则不达,如果一味求新、求变而不考虑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这样的教改就存在很大的风险性。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改要把学生的长远发展放在第一位,因为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教改活动,既关系一个专业的发展,也关系学校的未来发展。

总而言之,立足实际,着重考虑学校的专业发展情况、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的接受能力等综合因素,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渐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改的进程。

参考文献:

篇8: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如何转变观念,成功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成为各高校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旅游管理;教学模式;创新;互联网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面临着新挑战。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互联网被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中,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在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优越性的同时,旅游教学模式也受到新的挑战。虽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互联网应用的冲击,但由于目前仍然没有找到一个良好的契合点,互联网教学还不能够完全取代传统教学,现阶段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只是利用互联网下的各种多媒体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因此,如何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借助互联网多媒体工具实施辅助性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教学过程面临去伪辩真的难题。互联网对信息的包容就像大海一样,需要自身去辨别和选择真正有用的东西,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平台上面的内容出现过载,如果学生通过互联网去学习旅游相关的知识,在搜索旅游知识内容的时候会出现大量的相关信息,但哪类信息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呢,这不仅需要学生耐心查找,也需要教学者为学生作出正确的引导,过滤一些没用甚至是负面的信息。但现实情况却是这需要花费教学的大量时间,不利于教学的稳定展开,所以教学过程面临着去伪存真的难题。

(三)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缺乏有效的视听沟通。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互动性较强,与此比较,虽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教学中沟通方面的空间限制,尤其是语音教学和视频教学的采用,使旅游教学过程的沟通渠道和形式更加多样化。但传统模式下面对面交流的某些功能却不能完全被互联网技术所取代,尤其是面对面交流中谈话对象的表情、肢体语言等,这是互联网视频教学和语音教学所不能表达的。而旅游行业又必须要求从业人员面对游客,所以教学过程就必须重视培训学生的沟通与交际能力,这是基于互联网平台教学办不到的。

(四)教学过程中师生对互联网知识和应用技能的缺乏。互联网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也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教师只有掌握了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才能使教学顺利展开。但实际上,由于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许多教师虽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实际教学脱离了互联网时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互联网思维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造成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仅仅依靠课堂理论知识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多方式、多渠道、多样化来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比如课堂教学内容利用城市景点或者全国典型的景区分三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借助多媒体对这些景区进行介绍,展示这些景区的特色旅游资源、文化以及产品;第二阶段是将学生分成小组,以模拟旅游团队的形式分成导游和游客团,在事先设计好旅游路线的情况下进行模拟操作;第三阶段是将模拟操作用于真实的.实践操作,在这之前,教师需要对第二阶段的模拟操作进行评价,针对其中的不足帮助学生进行完善。而对于第三阶段的教学实践,需要学校加强与地方旅行社或相关企业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训提供长期稳定的基地,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学习旅游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提高教学队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教学队伍的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为适应现代社会不断的变化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的需要,教师队伍必须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渠道和多形式的方式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学习。一方面,要巩固已有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并根据社会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原有知识的总结,形成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为适应互联网发展对旅游行业人才的需要,教师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加强旅游行业的互联网营销思维培训。

(三)加快基于互联网下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多数是由理论知识课+实训课构成,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对旅游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改变原有的课程结构,注重对学生旅游行业互联网营销知识的培训,让学生掌握互联网媒体营销、渠道营销和网络营销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跟上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结束语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加适应社会不断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互联网科技的有利资源,构建基于互联网下的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原有教学课程体系,提高教学队伍水平,学生才能在进入社会从事旅游行业后、为我国的旅游行业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赵海咏《.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课程教育研究.

篇9: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1.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当中所存在的问题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其在校时间普遍较短,而在对学生的教学计划进行安排的时候,学校却往往将一些学生不感兴趣的课程安排为必修课,这样的安排就造成了学生素质无法提升的情况出现。试想,如果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个人素质不能更好地满足其所在企业的要求,那么这就一定会为企业的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很多学生在迈进社会以后都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没有较强的责任心,也没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如果遇到了措施或是失败,自己便会乱了手脚。但是对于一个具有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其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职业技能,也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所以说,对于旅游行业来说,旅游从业人员的责任心、工作态度、服务意识等都能够决定行业发展的成败,而这些从业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如今在校的旅游专业的学生,所以如果不能更好地将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起来,那么其将不能够更好地适应旅游行业的需求。

2.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

2.1合理安排课程是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措施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专业课程的主要基本板块分别是专业课程和文化课程。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就应该合理且合乎实际。在文化课程的安排上,学校应该重视对语、数、英等基础课程的安排,这些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起到了必要的作用。在专业课程的选择方面,要重视对综合性学科的选择。因为旅游管理学相对来说是一门涉及面较为广泛的综合性学科,不但涉及到了管理、经济、金融、法律等方面的内容,甚至连历史、地理、民族、风俗、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也有所涉及。但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较短,因此在对学生的课程进行安排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合情合理。最好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对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优化,这样便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的进展,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2强化师资队伍是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措施

只有提升师资力量才能够有效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师资力量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保障。所以从教室本身来说,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了,不断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氛围。学校应该鼓励教室多参加一些相关的培训,可以设立一些奖励制度,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室永远站在教育的最前沿。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单纯凭借对理论知识的讲解是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的的,所以学校应该为教师安排一定的实践机会,组织有效的培训,使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并将自身能力有效地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在此基础上,学校必须重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因为“双师型”教师不仅在旅游管理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而且还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精髓进行深化和讲解,保证学生具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措施

前面已经说过,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专业,所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不能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也需要适当地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活动,这样才能保证理论和实践完美的集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①学校应该积极地寻求合作企业,并迅速与其达成合作,联合起来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这样才能够促进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②同时学校需要在小区内建设一些模拟的职业岗位实训基地,对学生有效开展实训教学;

③在保证学生正常上课和实训的同时,也需要积极为学生寻找一些实践的机会。举例来说,学校举行某种会议或活动的时候,可以将一些学生安排为礼仪接待、服务人员等,这些都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锻炼,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快速的成长起来。

3.结语

本研究中,笔者主要就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简要分析,文中也谈到了一些笔者的主观看法。综合分析来看,旅游管理是一门特殊的专业,其实践性非常强,且涉及到的领域也很宽泛,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需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既要合理地安排学生的课程,也要强化师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旅游管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下去。

篇10: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对文化、教育、旅游的重视度越来越高,进一步构建和优化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十分必要。因此,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于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结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并以我国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为基础,提出了具体的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策略。

关键词:全域旅游;人才培养;培养路径

全域旅游是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一个新兴词汇,一般意义上的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固定社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行业支撑的,通过对该固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和整合,进而实现旅游、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地方法规等整体、全面、系统的优化和提升,最终实现该区域内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树立以旅游业为中心的新的、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协调发展理念。各行各业、各部门、民众需要共同参与到全域旅游之中,充分利用旅游地的各种人力、财力等资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体验,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进而促进全域旅游的发展。

一、新环境下全域旅游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

(一)全域旅游背景下发展现代旅游的新战略

现阶段,全域旅游业的总目标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固定区域旅游业的全域景观、环境、生态、服务、市场秩序、基础设施服务一体化和精细化,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实现固定区域内全域旅游的交通便捷、酒店服务、医疗服务、环境优化、综合信息完善、人才储备体系健全等一体化服务,实现综合性较强的全域旅游模式。逐步实现全域旅游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化基础设施逐步实现的过程,这就包括体制机制建设、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完善和优化基础设施以及逐步优化产业布局等一系列的基础工作,而在这些工作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业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

(二)全域旅游背景下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全域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现阶段我国旅游业的总体发展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扩大,总体发展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总体服务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基于全域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我国对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到,我国部分省市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翻一倍。以我国旅游大省海南省为例,到20,海南省对旅游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将达到8.1万人,而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将达到7.6万人,对旅游专业服务人员的需求量将达到33.7万人,全域旅游将进一步解决海南省200多万人的就业岗位。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对专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随着我国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现阶段发展全域旅游应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此解决全域旅游背景下对专业旅游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所谓专业旅游管理人才是指旅游管理人才、旅游服务人才、高级旅游企业管理人才以及旅游服务人才。众所周知,旅游这一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其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变化。在全域旅游的大时代背景下,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定义也逐渐发生变化,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其外延和内涵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而扩大。由此可见,针对全域旅游背景来培养专业性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只有大力培养和发展管理、技术、服务、指导乃至设计和销售等方面和领域的人才,才能进一步推动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全域旅游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我国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虽然,当前我国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值得鼓励,但是基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我国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这些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旅游培养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通过大量的调研和分析后发现,我国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下存在着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传统,缺乏创新的现状。比如,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设定、专业核心课程设定、课程体系规划等专业培育模块的设置存在单一、静态、传统等不足,缺乏创新性和现实指导性。在很多情况下,因为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原因,很多高职院校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出现趋同的现象。在旅游专业性人才培育方面,我国高职院校尚未形成国外先进的“双元制”或者“洛桑模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我国高职院校旅游业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实践能力、操作能力较弱的“倾斜式”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

(二)旅游业人才管理和培育方式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

我国当前存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到旅游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后,进入旅游管理等专业相关的旅游公司,但是旅游公司在对人才管理、培训等方面缺乏相关的系统性、专业性指导。当今社会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加强旅游业业内对旅游专业人才的管理和培育是十分必要的。实践中,旅游业在就业现状中存在就业人员流动性加大的发展趋势,而且很多旅游企业的主管认为,专业的旅游技能、礼仪和社交技巧等方面的培训,虽然可以提高专业人才的工作水平,但是却不能改变旅游业专业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现状。从我国当前旅游专业人才的管理和培育情况来看,缺乏稀缺性和专业性的培育机制,因此,在今后的旅游专业人才培育过程中,要加强对旅游业校企之间的合作,完善旅游专业人才管理和培育方式的`管理模式。

(三)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旅游业一片“大火”,但是这种繁荣发展的背后隐藏的却是我国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的现实问题。我国全域旅游和西方国家相比存在起步晚、基础弱的现实问题,而且政府对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障碍。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在旅游高级经理人和资本运作人、前景发展规划、市场风险评估等方面都存在缺乏专业性人才的现象,而这个问题也是制约我国全域旅游快速发展的现实问题。

三、构建和完善全域旅游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随着全域背景下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结合各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寻求和探索符合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是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发展全域旅游的现实需要。只有构建一支懂技术、善管理、精管理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培育出一批高素质、有理论、有实践、能创新的专业旅游管理人才,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全域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培育旅游专业管理和服务专业人才

全域旅游是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产生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时代精神的旅游经济运行模式。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在传统的由单个景区景点到整个景区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旅游模式,即由点及面、由面及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新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无论是对旅游管理部门还是对旅游专业的从业人员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全域旅游工程的开展,必须全民参与,以建立全民参与的旅游管理人才的新模式,树立以市民为培养对象的全员参与的全民旅游服务意识、管理意识和技能意识。在构建全域旅游新模式的过程中,必须树立高度的全民参与意识,要让市民具有服务意识和技能意识。这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旅游管理部门、教育界、学术界以及旅游业”等四部门联合培养全民参与的旅游管理人才模式。这四个部门中,对教育界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该固定旅游区域内的高职院校以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先进的人才管理技术,把握有利的软、硬件设施和资源优势,鼓励、支持和引导旅游从业人员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学习旅游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开设远程教学,打破传统教学中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多样、方便的教学模式。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向学校“定制”专业性和实用性较强的人才,学校向企业输送专业性、理论性和操作性较强的人才。第三,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旅游管理相关的成人教育专业,增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第四,突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课程的专业性,高职院校在进行旅游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根据院校所在区域的旅游资源对课程开展进一步细化,以突出旅游课程的专业性。在旅游课程教学方式上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外出实训等形式开展。旅游管理专业除了要进行导游服务技能教学外,还需要重视学生酒店服务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的“国际化”水平

当前情况下,我们要立足于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引进和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培育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具有国际化标准的、专业水平较高的全域旅游专业性人才,就要以与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状况相符合的,并符合国际旅游和国际教育发展方向的现代化旅游专业教育课程,以全域旅游专业课程建设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第一,在高职院校开展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国际化专业课程,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旅游管理理念。第二,加强与国外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结合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开设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第三,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增设国际教育的相关课程,重视对外语的教学与考核。第四,注重“知行合一”,加强对教师、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通过对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实现我国全域旅游的国际旅游管理水平,为推进我国全域旅游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第五,采用现代学徒制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充分展现了旅游企业与高职院校双元主体的办学理念、能力与知识融合的旅游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教师与旅游企业经验丰富人员的双师教育机制。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在教育部门的引导下全面合作,以此来改善旅游企业招聘人才难、旅游人才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现实问题。

(三)探索“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域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竞争和压力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全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寻求新发展、突破新境遇、打破发展瓶颈的重要形式,因此,探索“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所谓探索“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是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并在新的融合过程中实现新的市场竞争力,增强旅游业的市场占有份额与活力。在产业升级和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注重对旅游业市场拉动力和融合力的运用,为相关产业、相关人员提供不同领域的就业岗位和服务平台。比如,在“旅游+城镇化”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发展模式下,进一步推动景区的城镇化水平,以大力发展特色、民族旅游业为支撑,积极引导和鼓励特色旅游业对景区城镇化水平的建设。通过对“旅游+新型工业化”的复合型人才的建设,以地方旅游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品、产业,以旅游业带动本地工业和手工制造业。另外,大力发展“旅游+新型农业化”的复合型人才的建设机制,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休闲农业的转变和发展。由此而见,进一步探索“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今后我国全域旅游背景下人才培育、发展的新趋势。总而言之,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固定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应该加强对全域旅游背景下人才的培养。首先,旅游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全域旅游的宣传,利用多维度全方面的宣传,呼吁全民参与。其次,在传统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再次,进一步加强对西方国家先进经验的学习与借鉴,并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制度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专业核心课程。最后,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实施符合时代精神的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从而培养一支专业素质强、管理能力过硬、操作能力较强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对于我国全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臧其林.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策略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职教通讯,,(5):18-23.

[2]李晓东.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亚太教育,,(26):114.

[3]李广宏.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学生培养改革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33):149-150.

[4]刘寒雨.高职院校涉外导游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究[J].文教资料,2016,(25):155-156.

[5]唐治元,蒋凤英.“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4):265-266.

篇1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论文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论文

近年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问题研究得到了诸多教育和科研人员的关注,并获得了一些成果。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旅游业的专业管理人才,有很强的实践性。参加实习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教学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专业人才,检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率业的重要途径。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管理,加强对学生实习的研究对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培养优质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现状

1.目前,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生与实习单位通过双向选择,签订实习协议。实习结束后,部分优秀的实习生就留在实习单位工作。有一些企业与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

2.随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加之许多实习学生有多方面的要求,所以学校一般采取统一安排或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地相结合的模式。

3.实习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许多高校组织实习时都碰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旅游企业也从经济利益出发,不愿意接受刚毕业的实习生或收取实习费,导致学校或学生付不起高额的实习费。学校只好让学生个人联系实习单位,采取分散实习模式。但实习生的积极性不高。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从校方来看。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够。一些高校领导认为旅游行业就是当服务员,不需要太高的专业技能。二是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大多数高校实践经费短缺。三是实践教学的操作过程不规范。缺乏系统的组织过程。除此之外许多高校由于师资多无薄弱、实习单位比较分散等因素的制约没有能力派出专业的指导教师进人企业一对一的指导学生实习。对实习生遇到的生活、工作,心理等问题未能进行疏导,导致学生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退出实习状况,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

2.从学生方面看。实习生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缺乏对专业实践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二是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旅游企业数量大大增长,竞争激烈,利润逐渐微薄,旅游从业人员告别了高新的待遇。人们对服务业存在着偏见,觉得旅游从业人员地位较低。学生是知识掌握者、能力培养的接受者。他们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以及能力程度等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仅体现在理论学习的高水平,对旅游实践、操作技能等的掌握程度也有体现。此外实习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转换过程中,其生活环境、工作流程、g动能力、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有大大改变,很多学生都会出纽不适应的情况。

3.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关于完整、合理的校企合作准则和指导手册,企业与校方没有_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来负责监督以及考核和推行校企合#工作,导致使高校的许多合作项目难以获准推行,极大地阻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

4.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问题。一是教师素质:教师的责任感、师德修养、教学态度等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具备基本素质的同时,应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素质。但目前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很薄弱。二是实践教学模式单一,针对当前旅游专业的发展特点,诸多高校都安排实践教学的计划,大都是从认知实习、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等三个方面去组织并安排。旅游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就应注意实践教学的方式。目前仍有很多高校因各种条件限制,如资金短缺等,只安排实习生到酒店实习,而很少在校内进行实践学习。三是实践教学的效果较差。旅游专业在开展实践教学的时候,必须综合灵活应用各种方式或选择适当的各种场所进行,以确保实践教学的成效。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问题解决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监控体系的完善

1.抓好专业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需要高技能、高复合、开放实践型的专业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人才计划必须能够反映当时人才市场的需求,因此形成了专业教学规律和鲜明的特点。案例教学、开放式教学、情景教学、实习实践教学是最主要的专业教学方法。专业教师不仅是理论知识传授者,更是实践教学的示范者。因此在旅游管理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中避免以往的过分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和服务,轻视多样性教学方式的现象。

2.做好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变的.系统,许多因素都会因主观和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受到很大的影响。教学状态、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调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起伏、都会因为自身或者外界的影响而会出现波动,教学设施的调换等都会影响教学质量的稳定与实效。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标准必须是弹性和灵活的,针对不同的状况,要实行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

第二,加强高校对实习生的过程跟踪指导

学生实习期间,尤其是初期、学生心理变化转折期和实习后期,学校需主动给予实习生及时的心理咨询与业务指导,解决实习生在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及障碍。最好是派专业教师深人企业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指导教师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途径主动指导,提供咨询等协助指导。

第三,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

1.认真签订实习协议。实习协议是校企合作和保证实习工作顺利进行的,有法律保障的文件,学校与企业应在充分协商、不断沟通的同时应签订协议。学生应清楚协议条款、包括实习环境、时间、待遇、安全保障、违约责任以及学校与企业在对学生实习指导方面的条款,还包括学校派出指导教师的情况,企业给实习生安排的具体岗位、负责人等内容。明确实习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的责任,保障实习的顺利进行。

2.推动校企双赢的合作制度。校企双赢是学校和企业建立稳定和互利的合作制度,校企双方应主动寻找彼此间的利益共同点。

第四,企业应完善责任

1.应重视培训。企业高质量的培训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质量,也能对实习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开阔视野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主动组织实习学生的岗前培训、技能培训以及其他各种综合培训。_

2.薪酬激励。企业应采灵活的方式给学生支付劳动报酬,基本工资、奖金、级别工资等方面要灵活掌握。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让学生享受相应的奖金、补贴、带薪假期等福利,从而增强其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与信任感。

3.满足心理需求。实习学生除了得到相应的经济收人的满足外,也有强烈的精神需求,企业应注重实习学生的心理需求,变化并通过人性化的,以人为本的关怀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了解他们的困难、要求及对企业管理的意见与建议;对“优秀实习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提拔工作。出色的学生进入到管理层岗位工作。

第五,实习模式应走向国际化

旅游业是我国对外开放度很高的行业,更是大量借鉴外国先进的管理模式的行业之一。中国加人WTO后,旅游业对外开放度越来越大,同时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显着。这说明我们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国际标注,旅游管理教学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策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方面,让学生走出去,能够到国际知名旅游企事业单位实习,对于提高实习生的积极性,掌握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方法,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开阔视野都有莫大的益处。

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但我国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人才方面有着多方面的不足,即实践能力差。近几年来,在实践能力培养的实习教育方面,许多高校为能掌握良好的指导和管理技巧,并陷人了困境。学生实习质量明显下降,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加强对实习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寻找适合时发展途径以及旅游企事业单位需求的实习新模式。本文总结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建议。为促进高校旅游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篇1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探讨论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探讨论文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结构分析

(一)实习管理体系建设完善

每个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都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形成了有特色的实习管理模式,黑建筑旅游管理专业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也形成一套运作良好的实习管理模式和简单易操作的管理体系。学院主管领导和教务处通过制订相关文件和不定期不定时采用各种方式抽查监督实习环节的落实情况;中间协调由商务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就业科负责;具体工作则有实习工作小组完成,实习小组由教研室专业教师组成,认真执行相关管理文件的工作要求,落实教学部门对实习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学生完成实习,并及时了解实习状况和采取措施保证实习工作顺利进行,同时积极反馈实习效果和操作过程中的信息。

(二)注重实习基地的建设

为把握人才市场脉搏,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选择理想的实习基地至关重要。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着这样几个原则建设实习基地:1.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浙江;2.综合性较强,能够提供良好实践环境。如在水一方等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酒店;3.品牌价值高的五星级酒店和业内知名旅行社,如上海佘山艾美酒店、海外旅行社哈尔滨分公司等;4.稳定性强。

(三)实习过程中实践和理论失衡严重

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知识,并希望实践能促使学生更进一步地思考,从而使学生毕业就具备较高专业的水平。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采取“2+1”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到企业实践一年。在企业实践这一年,学生就很少有静心思考和调查的时间,加之指导教师一般在校都有教学任务,很难到企业进行长时间的跟踪指导,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因此,在注重技能训练的同时,企业和学校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感

社会上对服务业存在某种偏见,导致旅游从业人员职业地位较低,且旅游业的工作劳动强度大,接触的人杂,对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要求都很高。很多学校招收的是“服从”调剂的学生。这些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对未来没有规划,基本功不扎实,在实习的时候也不安分,存在应付了事混日子的思想。要帮助学生建立职业自豪感和认同感,让学生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爱上旅游专业。

(二)实习基地建设要向纵深方向发展

在当前实习模式下,旅游企业、学校、学生三者对实习各有所求,没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在实习过程中,旅游企业向实习学生要效益要产值;学生要的是实习经验,学生更希望能积累多种经验;学校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一方面为社会输送优质毕业生,另一方面提高办学知名度和美誉度。其实,平衡各方利益也不是没有办法,如果学校在向企业安排实习生前,先按企业需要培养出能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并且应变能力强,工作技能、语言表达能力都达到企业要求的`学生,相信企业是能够尽快认可学生并积极安排岗位实习的。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建立稳定的实习伙伴,还要建立深度合作的实习基地,优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新课程和建设教学设施设备等。

(三)实习模式国际化

中国加入WTO后,旅游对外开放度越来越大,国际影响越来越明显。这要求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适应国内市场的需求,还要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把老师送到知名旅游企业进行学习,送到旅游管理专业先进的国家院校去交流学习,掌握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方法和技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四)提高实习调查报告在实习评定中的比重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来说,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企业实习一年里的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完成了实习任务,但是学生撰写的实习报告的质量还有待提升。提高实习报告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是提高实习报告在实习评定中的比重,强调实习调查报告是实习评定中的重要部分,进而推动毕业生重视调查报告的撰写,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来自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杂志。《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三、结语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旅游从业人员,而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正是这个行业的主力军,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技能上都有绝对优势。而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人才方面明显存在缺陷,即实践与理论结合不足。加强专业实习过程管理,提高实习质量和效果,不断借鉴欧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模式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有效途径。

作者:郝显薇 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专题 旅游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