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抗疫一线医护人员英雄群体观后感

yick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yick”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时代楷模抗疫一线医护人员英雄群体观后感(共13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时代楷模抗疫一线医护人员英雄群体观后感个人感悟

2月12日夜,今天轮到了我值夜班,因为晚饭比平时晚了一点,吃的有点凌乱,让那些等不及吃饭而吃泡面的同事在楼下等我等的有点急,我抬起轻快的步伐,快速奔向楼下的班车。

方舱内的患者已经慢慢的适应了现在的环境,虽然物资仍然有所短缺,但生活已经有了新的开端。几天前我的同事们已经为新冠患者做了很多工作,为了可以让患者可以活动身体增加免疫力,带动了他们跳舞,今天我也为方舱内的患者准备了点小小的礼物。

刚交接完病情,一些患者已经迫不及待的找到了我,希望我可以组织他们活动一下。经过简单的准备与沟通,节奏清扬的旋律响起,很多患者都忘情的舞动起来。

半小时左右的舞蹈给予了新冠患者充分的活动,只要做好手卫生与接触距离,适当的活动可以锻炼患者的心肺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同时有利于患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活动结束,我与几个同事开始准备今天的小礼物,两颗心愿树,希望每个一个患者都可以参与进来。将自己对亲人,对国家的美好祝愿书写下来。

活动很成功,每个患者都愿意留下自己的愿望与祝福,活动反应了每个患者对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国家的信心,对医护工作者的信心,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团结在一起,共同努力,没有任何困难是不能够解决的,我们能行!武汉能行!中国,能行!!!中国,加油!!!

篇2:《时代楷模发布厅》致敬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英雄群体观后感作文

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4月6日深夜官方微信消息,山东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员、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张静静,在按规定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满,即将返家休息时,突发心脏骤停,经全力救治无效,于6日18时58分逝世。

据官方此前通报,大年初一,作为山东首批支援湖北的医疗队成员,张静静奔赴黄冈支援当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3月21日,张静静随山东第一批医疗队员离开湖北返回济南,按规定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期间三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于4月4日下午5时隔离期满,拟于5日上午返家休息。5日早上7时突发心脏骤停。

张静静抵达湖北战“疫”一线时,她的丈夫还在万里之外的非洲执行援助任务,两人当时只能依靠简短的信息,互报平安。在发给张静静的一条简讯中,丈夫叮嘱她:“我把你去一线的事情和领导说了,我担心时间长,不行我就提前回国。你在那里安心工作,确保保护好自己。”夫妻二人相隔万里,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

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张静静发现,湖北黄冈方言和北方话差异很大,山东医疗队员和湖北当地患者在沟通时存在语言障碍。她担心因此耽误患者治疗,随后就想办法将惯用的一些医护沟通用语打印出来,制作成“护患沟通本”,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肩负起缓解语言障碍,帮助护患沟通的重要作用。

张静静在1月31日的“战疫”手记中写道,“我帮助医疗队,初步制订了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护患沟通本(山东医疗队),里面有平时工作中和患者交流较多的简易回答,在语言不通时,拿出护患沟通本,患者看到文字,就能理解。我们计划随着工作的慢慢进展,再慢慢修订护患沟通本。”

“和年幼的孩子分离没哭,没能陪父母吃上团圆饭没哭,累到颈椎病复发没哭,脸上被口罩勒出压痕、压疮没哭……但当患者竖起大拇指的那一刻,看到患者治愈出院时,我没忍住自己的眼泪。”2月4日,当看到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时,张静静写下如上手记。

“我可能一辈子也忘不了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山东人对我们的帮助。我会一辈子记得,有个女孩叫张静静,记得您是如何把我们一步步从死亡的边缘拉回。千言万语道不尽感激。”有位患者在治愈出院时,拉起张静静的手说。

张静静在手记中写道,作为医护人员,最渴望看到的就是患者平安,最希望看到的莫过于患者痊愈出院,希望阴霾尽快消散,胜利早日来临。

“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3月21日,张静静跟随山东省首批援助湖北黄冈医疗队返程,她在归来手记中写道,临行前,收到了很多煮熟的鸡蛋,这是黄冈当地的风俗,把鸡蛋送给最亲的人。“杏林门下,救死扶伤,责无旁贷。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这盛世繁华。”

篇3:时代楷模抗疫一线医护人员观后感

此次驰援武汉,剑阁县接到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的通知是将派遣8人(医生2名、护士6名)参加,出发前根据工作需要,先期到达武汉的只是曹秋艳和魏燕坪两位护士。这样剑阁县中医院ICU主任/主治医师高能学、主管护师蹇述琼、护士邓刚和王妤、呼吸内科主任/主治医师李伟、护师常琳玲等6 位就成了“预备队员”。

入职的护士王妤说:“我在二月份得知了自己被选为支援湖北预备医疗队队员,我又激动又担心。激动的是,我可以为‘战疫’前线做一份贡献,这对护理行业是非常有意义的,担心的是自己的技术水平不过关,没给别人帮助,反而给别人添麻烦,平常我们也在跟前线的两位医疗人员沟通学习,比如穿脱防护服之类的,我希望前线的战友做好防护,平安归来。”

所以,“大后方”指挥部的连线也成了这些后备队员向“前线战士”打听消息的时候。9日的连线中,高能学问曹秋艳:“武汉疫情现在如何了?”

曹秋艳答道:“武汉疫情已基本控制,每日新增病例两位数,方舱医院已清舱。新增病员将会在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我所在的武昌医院属定点救治医院,所在科院设有70张床位,现有病员40人,现已基本实现床位等病员了。”高能学立即又问:“作为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中有那些注意事项?”

曹秋艳答道:“生活和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第六版防控方案执行;从细节方面管理好自己与患者,在疫情未全面结束前,我们都不能放松警惕!”

接着常琳玲问魏燕坪:“关于方舱医院清舱后医护人员的去哪了?”魏燕坪说:“一部份医护人员休整待命;一部份医护人员主动请战去了重症病房。”常琳玲立即提出了她关心的事:“听说新冠肺炎出院后复检核酸又阳性了?”魏燕坪笑笑说:“新冠肺炎复阳率低于10%,新闻报道的只是个例,不用担心;何况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后自身将产生抗体,将不会再次感染的!”

经过交流,预备队员很受鼓舞。队员高能学说:“作为预备队员,我时刻响应党的号召。”高能学表示:“听到前线消息很振奋,我们对武汉的疫情有了充分的了解。对即将到武汉去支援的同志们来说,工作和生活以及要注意的事项都有了明确的认知。这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

新兵不失时机地向“老兵”学习

连线当天,魏燕坪还进行了远程教学辅导。剑阁县中医院院办公室主任李剑、ICU护士长王琬钦、内二科护士长何雯、ICU护士何美霖和熊佳佳等听得津津有味。魏燕坪告诉大家新冠肺炎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恐怖,要正视它,正确面对,只要按照要求防控操作,是没有问题的。 魏燕坪特别告诉所有医护人员,以及即将支援湖北的预备队不要恐慌。魏燕坪分享了她的亲身体会:“在我们未到达武汉之前,包括下飞机的时候,我们都很紧张,因为我们在到达之前在新闻上看到了很多关于疫情的信息,在没有身临其境的时候确实很害怕,内心有恐惧感,但是当在武汉呆了两天后,各方面的支持、知识补充、培训,内心就不是那么地恐惧了。” 魏燕坪借视频连线机会告诉大家:“平时只戴外科口罩就能够有效的保护自己,过度防护容易造成心理的恐慌。”她也坦言:“我们的成长与武汉的带教老师的努力分不开!”魏燕坪介绍,2月26日晚上十点,她和队友曹秋艳第一次到武昌医院的病房。她俩进病房之前很害怕,还用拳头相互碰了一下,给对方信心。进重症A区病房后,带教的是在金银潭医院到此帮扶了一个月的汪俊老师。汪俊当时给她俩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疏导。之后,她们再看到病房、病人和熟悉的工作模式,魏燕坪和曹秋艳的心情就放松了——“该护理就护理、该治疗就治疗、该观察病情就观察病情,病人也很好,能体谅我们的辛苦。”

教学之余,魏燕坪还跟“大后方”分享了在武汉的生活小故事。疫情期间不能聚集,魏燕坪和曹秋艳只在各自所住的酒店休息。第9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在抖音上有一个直播间,可以一起学6字诀、中医的预防保健操,可以用来舒缓心理压力。魏燕坪说:“工作很累,穿上防护服更累,有一种窒息的感觉,穿上后要保存体力,不然很容易暴露。3月7日,我上班换湿化瓶,换到最后的3个病房时,感觉自己不行了,特别的喘,休息了40分钟后稍微好一点儿。”魏燕坪总结:进病房前防护一定要严密,只要有哪一步没做好,穿戴不舒适,都会影响在病房的每一个操作。

魏燕坪最后讲:“这次支援武汉对我来说是一种成长,在26岁这个年龄能做这样一件事很有意义,更是荣幸,很欣慰。”

魏燕坪相信她能完成党和政府以及医院交给她们的光荣任务:“因为武汉人民需要我们,只有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不怕病魔,才有真正的春暖花开。”

剑阁县中医院护士长王琬钦听后说:“通过与前方的连线,两位赴汉的勇士给我们讲了很多心得体会,从防御措施到战胜心理恐惧,使我们学到很多知识,也坚定了她们完美完成任务的信心,我们为她们骄傲,自豪,盼望着她们平安归来。”

篇4:时代楷模抗疫一线英雄观后感

1月24日,除夕夜,晚七点,我和我们2岁半的小地瓜在楼下迎接你下班回家,等候时,天真稚嫩的小地瓜一个劲地问我,“妈妈呢?妈妈呢?”我答到,“妈妈上班班,买糖糖,还给你买一个大馍馍。”地瓜若有所思地答道,“不吃糖,牙齿虫。”说着将嘴张开,指着牙齿接连摇头,他这几天口腔溃疡,对零食一概不感兴趣。当你看到我们后一扫疲倦,一把将地瓜搂在怀里,说不尽的欢喜。

晚饭后,爸妈带着大汶和地瓜在房间里玩耍,我则和你一边摆着新年的趣事一边看着精彩的节目,春晚主持人诗朗诵《爱是桥梁》,“你们安全了,14亿人就都安全了!在防疫的赛场上,我们一定赢……”这一刻,我内心十分感怀,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的家属,我感到无限的荣耀,深知你们肩上的责任重大,更了解你们工作的不容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休息时间不固定,深更半夜也会有急促的电话,自己的老人小孩或许还在生病,而你们却鲜有过问,更多的是牵挂医院里躺着的病人,有时还要面对病人及家属的不理解,有难处和委屈也只能往自己肚子里咽……

突然你抓紧我的手,一下打断了我的思路,欲言又止地对我说道,“有一个事情我不知道该怎么给你说。”

“怎么了?”我问道。

你犹豫片刻后说道,“本来应该先和你商量,当时太忙了,没来得及,我们医院第一批志愿服务医疗团队已经准备出发支援武汉了,我作为医院骨干,也递交了《请战书》,并作为下一批志愿服务队伍中的一员随时待命。”

那一刻,我几乎睁大了眼睛,仿佛不认识这个朝夕相处的妻子。在我心目中,你是那么文静、那么柔弱,“温文尔雅”似乎是对你最好的形容。

我们结婚十二年来,几乎没有吵过嘴,更没有因为孝敬双方父母发生过任何争执,生活虽平淡,但也充满了温馨。我们相识相知,然后走进婚姻的殿堂,一起哺育一双儿女,一起赡养老人,一起奋斗买房、买车,一起规划着我们的未来,虽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在你的操持下,也算是有滋有味,充满了阳光和希望。记得在我上一篇文章《致敬平凡的英雄 寒风中的“守护者”》写到,“昨天,他们或许还是我们身边普通的亲人、朋友和邻居,在这个寒冬里,他们义无反顾地肩负起职责和使命……”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慷慨陈词,只有默默的奉献,这或许就是对广大医护人员的真实写照,你们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称呼,你们是当代“最可爱的人”。

我拉着你的手,相对无言,因为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既有不舍也有怜惜;既有不安也有坦然;既有心疼也有牵挂。一切都那么平静,这时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声,那一刻,时光是那么美好、那么宁静,正如一句网络名言,“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作为一个转业军人,我深知《请战书》的神圣和庄重,你作为一名医护人员,能在这个时候坚定地选择“大爱”、选择奔赴一线治病救人,我为你感到自豪和骄傲。疫情面前,防控人员和医务工作者无疑是最美的“逆行者”,是你们舍小家、顾大家,为社会构筑了一道坚固的生命防线。

武汉市中心医院一名护士长在朋友圈发了这么一段话,“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

一切终将过去,总会春暖花开。你们在“逆行”,我们在“守护”。

篇5:学习时代楷模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感悟

1月27日凌晨4:38,我们抵达武昌火车站。外面的空气有些阴冷,除了我们这些逆行者,站台上空无一人。

千里驰援刚刚开始,大家精神饱满。状态都挺很好的,请家人们放心。

我们乘坐的大巴车到达住地,全体队员办理入住后就快7点了。稍做休整后,我们立即召开了专家组组长会议,要求全体队员做好个人安全防护,遵守组织纪律,有效防控,科学救治。

有效防控,科学救治,对我们医护人员来说,是沉甸甸的责任。来武汉前,我们就请两名省卫生健康委专家进行了培训。

在专家组组长会议上,我们与对口支援医院——武汉市第七医院负责人、各科室主任进行座谈沟通,详细了解医院现在的整体状况,以精准对接、有效安排。

武汉市第七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被确定为发热患者定点诊疗医院,所有病床全部用于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疑似病例及确诊轻症病例。目前,300余张床位已经住满,20张重症病床还有8张空床。没住满的原因,就是医院医务人员严重不足,等我们的医疗队进驻后,病床马上就能收满,可以全面开展救治工作。

第一天总是会紧张而忙碌。11点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贺胜专程到住地慰问我们医疗队,给我们加油鼓劲,也给我们提出了要求,“打胜仗,零感染”;下午1点半,国家卫生健康委派两位专家,给医疗队全体队员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培训。

这是每一支援鄂医疗队必修的第一课。疫情之下,容不得半点马虎,2个多小时的培训,每名队员都听得十分认真。

培训结束后,在医疗队队长、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主任袁雅冬带领下,专家组成员进入武汉市第七医院,实地了解情况。现在是晚上9点多了,但还没有结束工作。

根据各组情况,从明天开始,医疗队将分班次开展工作,确保病患救治24小时无缝衔接。

来到这座等候援助的陌生城市,我们也感受到了温暖。比如我们的住地条件很好,日常生活都能保障,往返医院都有专车接送。到这儿后,我们第一时间给亲人打电话报了平安。

其实,我们的队员中很多人都参加过抗击非典、甲流和抗震救灾等,虽然武汉疫情严峻,但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面对疫情,每个人都是战士,若有战,召必至,战必胜。我们准备好了!

篇6:学习时代楷模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感悟

尽我所能做最好的自己——张萍手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以来,作为医务人员,我主动填写请战书,时刻准备着去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希望能用我的专业知识帮助更多的人。

2月6日,接到医院通知要组建应急小组,为尖草坪区新冠病毒肺炎密接者采血及咽拭子样本,我马上报名参加,由于我的防护服穿脱是全院做的最好的一个,被指定为应急小组组长,投入到抗击疫情尖草坪区最前线的战斗中。

元宵节刚过,2月9日早上7:00接到电话,12:30机场集合出发,时间可以用分钟来计算,我在和疫情赛跑,根本来不及多考虑其他,就已经坐上了出发武汉的飞机。飞机上看着大家发来的问候短信,想起出发前大家热情的帮我准备生活用品和医用物资,几次湿润了眼眶,两个小时后飞机落地武汉,没想到人生第一次来武汉居然是这种方式。但武汉的情形却震撼到了我,正值正月十六街上除了接送车,几乎空无一人,顿时明白疫情带给武汉人民的恐惧和无助。

来到武汉第四天,第一次进仓,紧张的一夜都没睡好,有激动、有担心、有害怕……各种情绪错综复杂,但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在保护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出舱后我们因为缺氧时间长,都不同程度的出现恶心、头疼、胸闷、胸憋的情况。

在方舱医院战斗的日子,很容易被一件件小事感动的热泪盈眶。面对患者的理解和我们整个团队的协作,我们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每天都会收获不同的小惊喜和感动。虽然做着和平时一样平凡的护理工作,但不同的是,疫情把大家的心拉的更近了,每天我们都在互相感动着,互相鼓励着,然后大家一起加油战胜疫情!

2月23日,我们得知有患者过生日,在忙完当天工作后,用治疗车推着前一天就着手准备,来之不易的生日蛋糕和大家从家里带来的山西特产,我们唱着生日歌,配合着我教给队友们的手语操,给她过了一个平常但又不平凡的生日。我们的生日会上了央视新闻频道,还提到了我的名字,感动!

不进舱的日子,我们轮流负责支援湖北医疗队全体队员的后勤保障工作。生活环境的整理,出舱队员的消杀等等工作。

教队友跳手语操,我们抓紧一切时间做起有氧运动,保证自己的强健体魄,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3月1日,经过三周的战斗,伴随着34名治愈患者的出院和76名患者转入定点医院,我们正式“休舱”,全员原地待命,准备迎接新的任务。虽然武体方舱医院只有200张床,但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治愈率排名武汉市12家方舱医院之首。

休整期间,临时党小组要求我们依然按院感要求约束自我,做好防控工作。是的,我们是一个整体,山西省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300名队员,我们一定要保证“零感染”!都说我们是最美逆行者,只希望阴霾散去,花儿绽放,我们美丽笑脸和温暖的春天一起,早日来到!

篇7:学习时代楷模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感悟

1月26日上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在湖北省黄冈市召开第一次支部会议,会上大家畅谈感受。

“此次我们医疗队出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点赞,我们感受到了全社会对我们的认可与支持,我们唯有尽职尽责履行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才能不辜负这份信任。”南华附二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张玉萍说。

“大家把我们赞誉成英雄,其实我内心更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儿。衡阳请战的医务工作者很多,我们有幸成为第一批代表衡阳出征的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是组织对我们的信任。”支部委员吴小慧表示,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首先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工作,保护好自己,然后将初心和使命践行到实际工作中去,不辜负组织期盼。

支部党员尹艳是一名刚订婚不久的年轻护士,本来打算年后去照婚纱照。得知湖北需要支援时,尹艳第一时间报了名,出征时,她含泪剃发的照片感动了很多人,“我们到达前线要长时间穿防护服,没有太多时间打理头发,剪短头发方便工作。婚纱照可以等头发长长再照。”

会上,大家各抒己见,畅谈感想。会议结束后,全体党员与随身携带的党旗合影,并由党员与其他非党员队员沟通,强调如何做好自我防护,保障自身安全。

为全力保障援鄂抗疫医疗队工作,南华附二医院还成立物资供应保障团队,全力保障医疗物资供应。

篇8:抗疫时代楷模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

“人民军队医务人员牢记我军宗旨,视疫情为命令,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9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人民军队医务人员予以肯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军部队闻令而动、勇挑重担,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作出突出贡献。

疫情防控中,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4000余名队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他们来自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联勤保障部队、战略支援部队和武警部队等各军兵种。

从进驻金银潭医院、汉口医院、武昌医院,到进驻火神山医院、武汉泰康同济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白衣战士们争分夺秒救治患者,体现着人民军队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展现着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担当,书写着人民子弟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出征,他们许下诺言:“若有战,召必至,战必胜”

2月初,火神山医院,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剧烈咳嗽,来自南部战区总医院的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黄文杰,熟练地抽出一张纸巾,递到患者手中。看到患者担忧的表情,医生安慰他说:“放心吧,我就是冲着病毒来的!”

他们,都是冲着病毒来的——

这个除夕夜,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医护人员,在给医院党委的请战书上,摁下29个红手印。没有犹豫、没人退缩,一个个鲜红的手印,昭示着他们的决心:“我们积极请战:若有战,召必至,战必胜!”

除夕夜,本是万家灯火、阖家团圆之时。来自天南海北的450名军队医护人员,放弃假期安排,火速驰援武汉,进驻感染患者病例多、医护人员压力大、医护力量迫切需要加强的地方医院。

“解放军来了!”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进驻金银潭医院48小时内接收确诊患者83名;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第一时间接手武汉市汉口医院重症监护室;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进驻武昌医院率先开展病毒核酸检测……

2月17日,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李丹到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控制科担任主任。当时,这里还是一座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的在建医院。经过50多个小时的准备,医院具备了接收首批患者的条件。从军27年的李丹,长期负责火箭军某基地医院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如今战斗在新的岗位,仍与感染控制打交道。李丹说:“严格,是对生命的承诺。我们的职责就是要搭起阻断病毒的‘健康之门’!”

没有生而勇敢,只有选择无畏。在相关新闻评论区,网友纷纷点赞:“‘解放军’三个字,对中国老百姓意味着绝对可靠、绝对可信、绝对能赢!”

是军人也是医生,他们毫不迟疑往前冲

午夜,火神山医院一科一病区,专家李琦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到“红区”查房、开科室例会、参加重症患者会诊……一整天下来,已经55岁、患有严重呼吸睡眠障碍的李琦有些吃不消,血压飙升到180。

出征之时,他在行囊里装上了便携式呼吸机。“放心吧,我已经回到宾馆,睡一觉就好了。”妻子打来电话叮嘱他注意休息,他这样回答。

与李琦一样拼命的,还有大他1岁的传染病专家毛青。医院要扩大收容量,成立新的综合科,身兼医院专家组、感控组副组长的他主动请缨去当科主任;接诊的病人下肢瘫痪下不了救护车,他不顾髋关节的病痛第一个冲上去把病人抱下来……

从无畏坚守战位那刻起,白衣战士不断创造一个个“子弟兵奇迹”。“军人、医生,任何一个身份,都决定了我们必须毫不迟疑地往前冲!”毛青的话,道出了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每个人的心声。

穿上军装他们是战士,脱下军装和白大褂,他们也是一个个普通人。

一个班次下来,火神山医院护士郭玮摘下护目镜和口罩,额头、脸颊处的压痕清晰可见、许久不散,周遭的皮肤已开始过敏红肿。

每次戴口罩,患处疼痛都会加剧。看到战友为自己拍下的照片,爱美的郭玮哭了:“不知道自己变成那个样子了。”网友安慰道:脸上的印痕有多深,对人民的爱就有多深。

他们,是最美的天使,真正的英雄。在这场争分夺秒的战役中,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白衣战士坚守在最前线,成为人民群众可以托付生命的人。

不负群众信任,他们与患者“并肩作战”

“感谢你们与我们一起并肩作战!”这是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的医生孙双涛,写给患者的一封感谢信。

对于这封信,孙双涛有自己的考虑。他说:“在你们眼里,我是医生,你们是病人;而在我心中,我们就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新冠病毒就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军爱民,民拥军,深情暖意流淌在白衣战士和患者心间。

在支援武汉金银潭医院时,一名年长的患者问护士刘丽:“你们是解放军吧?”三级防护下,刘丽说不出话,只能点点头,比了一个“OK”的手势。

这名患者眉头舒展,松了一口气。看见这样的场景,刘丽却鼻子一酸,她意识到:绝对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

疫情期间,一段手语老师与聋哑老人郑春香交流病情的视频走红网络。郑春香被送入火神山医院接受治疗,入院初期,因无法跟医生沟通病情,对自己病情又不了解,她一直惶恐不安。

后来,火神山医院在武汉第一医院找到一位精通手语的护士赵洪玮。通过手语翻译,医护人员了解了老人的既往病史和病症,制订了详尽的诊治方案。“后来,每天都安排赵护士和郑奶奶视频一次。”火神山医院四科一病区主任吕镗烽说。

最艰难的时刻,人民军医与武汉人民同在。白衣战士们用生命守护生命,筑起一道防控疫情的钢铁长城。

4月,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悄然撤离武汉。撤离前,队员们认真地进行了物资清点、资料归档、医院移交等工作,留下了一尘不染的医院、队列般整齐的医疗器械……

篇9:抗疫时代楷模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

中部战区总医院战“疫”党员突击队

宽阔的长江从武汉穿城而过,浩浩汤汤。中部战区总医院坐落在武汉市武昌区的核心街区,大门前人流熙熙攘攘,街市车水马龙。

医院门诊大楼前,醒目的“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标语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今年初,中部战区总医院2200余名党员医护人员,自发组成党员突击队,全力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为人民健康筑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安全屏障。

“责任,让我毫不犹豫赶赴抗疫战场”

农历小年夜,万家团圆。刚回到老家休假的中部战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邬明,正与家人享受难得的团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

医院卫勤部部长何君急切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请你带队支援武汉市肺科医院,紧急扩建ICU。”

“我是共产党员、人民军医。责任,让我毫不犹豫赶赴抗疫战场。”邬明马上购买火车票,立即奔赴武汉。1月21日晚,邬明带领40名医护人员出征。

第一时间赶赴一线的,不只是邬明。护士长陈燕收到命令后,从报名到准备好出行被装,只用了15分钟;感染科护士王艳推迟了婚期,穿上防护服返回战位;休假在家的医护人员舒纯、王欢辗转多公里返岗;还在哺乳期的护士卞迪和王欢欢,把孩子托付给家人,直奔一线……

迅速的准备、坚决的行动,彰显着共产党员的担当。

大年初一,医院派出第二支医疗队支援武汉市第七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方庆深情抱了抱襁褓中的女儿,转身出征。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危急时刻更要把职责和使命扛在肩头。”

“只顾忙着救人,没有时间害怕”

“病人呼吸困难,伴有心衰!”

中部战区总医院转运的一名危重患者在救护车上病情突然加重,情况危急,护士方萍立刻展开抢救。由于天气寒冷,护目镜不时起雾,穿刺难度大。看着病人情况不断恶化,方萍扯下护目镜,争分夺秒为病人穿刺注射。

“只顾忙着救人,没有时间害怕。”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方萍很淡然。

在抗疫一线,中部战区总医院党员突击队的队员们迎难而上,冲锋在前。

一天查房,邬明刚进“红区”就遇到一名患者心跳呼吸骤停。情况万分危急,他来不及戴上正压头套,就开始为患者按压心脏,插管上呼吸机……终于,病人救过来了。“太危险了,我们都为他捏把汗。”一名护士回忆。

支援武汉肺科医院的74天里,党员突击队队员、护士长刘孟丽没有休息过一天,没有回过一次家。配合医生实施插管,做器官开放性手术,帮患者吸痰……每次遇到风险较大的工作,53岁的刘孟丽总是冲在前面。“身为党员突击队队员,危险的工作就是应该抢着做。”刘孟丽说。

一名怀孕34周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经多次转院,被送到中部战区总医院。为了挽救母婴的生命,呼吸、ICU、妇产、麻醉、儿科、感控、检验等10余个科室的党员专家参与救治。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手术,一声清脆的啼哭声宣告了一个新生命的到来。令人欣喜的是,母子平安,医护人员也均未感染。

“经验和知识,正能派得上用场”

在抗疫一线创造奇迹,需要勇气和奉献,更需要知识与智慧。

对于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江晓静来说,坐等从来都不是自己的风格。疫情防控初期,这位有几十年临床经验、又专攻病毒学的博士,立马开始科研攻关。

为了摸清病毒的“脾气秉性”,江晓静经常“泡”在各个病房中,仔细询问每一位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的感受,仔细分析每名患者不同阶段的病情变化,细化“一人一策”的治疗方案。很快,江晓静牵头拟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方案出台,成为中部战区总医院前期的救治依据。

中部战区总医院抗击疫情的党员突击队里,有许多和江晓静一样经验丰富、视野开阔的专家教授。他们日夜攻关在科学救治第一线,探索治疗方案。

医院原感染控制科专家靳桂明退休已有6年。患有慢性病的她向医院党委主动请缨:“我研究感染控制20多年了。经验和知识,正能派得上用场!”在她的现场指导下,内科楼短短48小时内就被改造成救治患者的标准病房,为第一时间抢救病人赢得时间。

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何东初,将科研搬到抗疫战场,第一时间承担国家重点专项课题,结合过去抗击非典、腺病毒的经验,开展中西药结合治疗。后来,他的治疗经验被推广到10个病区。

据了解,抗疫过程中,全院发热门诊量达1.3万余人次,新冠肺炎专区累计收治患者831人,治愈出院760人。中部战区总医院政委卢海波说:“党员突击队用血肉之躯,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筑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安全屏障。”

篇10:抗疫时代楷模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

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

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地医疗专家队伍星夜集结驰援湖北武汉。在这场抗疫阻击战中,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先后转战武汉市第一医院、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同病魔角力、与死神搏斗,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疫情就是命令!2月13日晚,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204人抵达武汉,第二天便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区,两小时内收满病区61张床位。

当时,武汉市第一医院共有11个重症病区,医疗队接管的是其中重症“监护”病区,尽管只多了“监护”这两个字,但这意味着患者病情更重、治疗难度和风险也更大。

凭借过硬的心理素质、成熟的医疗技术,经过35天奋力拼搏,他们所负责的病区病患清零。随后医疗队又转战金银潭医院,这里收治的患者基本都需要插管或上ECMO人工肺,平均年龄70岁以上,最大的有91岁。

为了啃下“硬骨头”,医疗队成立了包括气管插管、气管镜在内的15个突击队,还专门组建了ECMO医护团队轮班值守,24小时一刻不停地监测病人的体征。

作为最后一批撤离的援鄂医疗队,4月13日,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完成救治任务返回南京。在武汉的60天时间里,他们累计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130人,用医者仁心的责任和担当托举起生命的希望。

篇11:抗疫时代楷模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

天津市对口支援恩施州疾控工作队

“开学季到了,最近几天都在忙着为恩施录制中小学生心理减压视频,这两天就能把视频交给他们了。”9月20日,天津安康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天津对口支援恩施州疾控工作队队员穆湘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尽管天津疾控工作队离开恩施已经5个多月了,但两地依然在“并肩战斗”。

2月12日,在湖北恩施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时刻,天津派出包括70名疾控和精神科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疾控工作队抵达恩施,与恩施州及6县2市携手并肩,开展流调、消杀、实验室核酸检验和心理咨询等疫情防控工作。

57个日日夜夜,天津疾控工作队不仅助力恩施战胜新冠肺炎疫情,还为恩施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疾控队伍,增强了恩施应对公共卫生安全突发性事件的“免疫力”。

这支队伍是先锋队、侦察兵和参谋部

“我们到恩施后,通过早发现、早阻断、早诊断、早排解,拧紧了疫情传播的‘水龙头’。”天津支援恩施州前线指挥部总指挥许颖悟介绍。

提高流行病调查速度和质量,才能做到“早发现”。

2月16日,恩施出现一名女性感染者。工作队流调专家排查了2094条信息,迅速找到了传染源。

2月25日,利川市出现同村12人腹泻,多人有发热症状。流调专家通过科学排查,第一时间排除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

在恩施期间,工作队累计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339人次,审查资料705份。“我们奔波于发热门诊、隔离点、社区等进行流行病调查,有时还要翻山越岭深入乡间农舍进行密接者排查。”工作队队员、天津市疾控中心的杨雪莹回忆,最困难的是听不懂当地方言,给靠语言沟通的流调工作平添了不少难度。队员就把方言常用词汇做成普通话对照表,愣是靠这种“笨”办法准确完成了工作。

“早发现”后,还要“早阻断”,这就需要对重点场所做好消杀工作。疾控工作队组织队员深入疫点、疫区和患者家庭,共完成场所消毒236个、消毒面积14.6万平方米。

2月25日,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一名护士出现新冠肺炎症状。由于情况紧急,人手紧张,工作队队员、天津市北辰区疾控中心副主任孟庆贺等3人,需要消杀一整层楼20多个大病房。

他们用了4个半小时才消杀完毕,其间无法喝水、上厕所。“当脱下防护服时,里面衣服都能拧出水,大家都感觉快虚脱了。”孟庆贺说。

“每支小队专门配备一名心理专家,是我们疾控队的特色。”天津疾控工作队队长张宏介绍说。

2月25日傍晚,12岁女孩小丽打来热线,要找“天津来的专家”聊聊天。这样的电话,穆湘在恩施每天要接十几个。忙碌一天后,晚上还要梳理当天工作,制定下一步计划。从早上7:00起床到23:00,一天下来,穆湘的嗓子都快说不出话了。

在恩施期间,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累计接听心理咨询电话400多个,引导人们稳定情绪、配合隔离、接受治疗。

授人以渔,留下更多疾控经验

“您要戴上塑料手套,84消毒液有腐蚀性……”4月3日晚9时,在州城火车站进行日常消毒的保洁员彭大伯遇上了前来检查指导的张宏。

张宏在与彭大伯交流中发现,消毒手册有70多页,保洁人员看着很吃力。回到驻地,张宏连夜挑选针对火车站消毒的相关知识,做成一张“明白纸”,一目了然。

自3月12日起,工作队着手为恩施州及6县2市各制定了一份流行病学报告、一套疫情防控指南、一本消杀手册,提出一份疾控建议。

最终,天津疾控工作队为恩施留下了合计近10万字的防控技术资料,为恩施今后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和疾控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为了给恩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疾控队伍,工作队还分成4个疾控小组和1个心理小组,赴恩施各县市开展培训。

为提高工作效率,各小组白天培训、晚上行路。“队员们赶上过雨雪、冰雹各种恶劣天气,落石、山体滑坡、树木倒伏也不时遇到。”杨雪莹回忆,最晚一次赶回驻地已近午夜。

当3月27日所有培训任务全部完成时,天津疾控工作队已开展疾控专题培训16场、实操演练24场;开展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培训14场;开展心理培训7场,受训人员超过千人。

篇12:抗疫时代楷模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

1月6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的院周会上,医务处向全院职工通报关于武汉市不明原因肺炎疫情,重申了诊断要点和防控要点,启动了院内三级传染病防控体系。1月21日,医院召开部署疫情防控工作会,院领导班子出席,赵院长强调,尽快建立协和防控八大体系,成立协和专家组,出台协和诊疗和防护方案,开展临床与基础研究,“不惜一切代价,做好一线医务人员防护,确保零感染的总目标”。截至目前,医院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推进,面向公众关切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派遣精兵强将驰援武汉……经历非典洗礼、出色完成抗击非典任务的协和人,再一次以职业的敏感性、学术的前瞻性、行业的引领性,走在了全国医疗卫生战线的前列。

复盘时间线:未雨绸缪、稳扎稳打

赵玉沛院长强调指出:“要严格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的‘乙类传染病、甲类防控’原则,制定出分层级、标准化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及预案,完善多部门联防联控,推动建立流程科学、反应快速的传染病防控‘协和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及全院职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1月6日

协和对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警觉始于1月初。“截至1月5日8时,武汉符合报告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诊断患者59例,其中重症患者7例,无死亡病例,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这是医务处于6日向全院通报的武汉疫情情况。尽管如此,敏锐的协和人依然在第一时间就做好了全员培训、重申传染病防控要点、启动院内三级防控体系等预防性措施。

1月21日(腊月二十七)

当大多数人都在打点行装准备回家过年的时候,医院紧急叫停了多个临床科室及部门的离京计划,并于8:30召开院级疫情防控部署会。院领导班子成员在听取与会科处室负责人的汇报后,就医院下一步“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做了整体部署。赵玉沛院长强调指出,一要加强统一指挥,二要建立协和标准的检验体系,三要人员保障到位,四要明确集中隔离治疗原则,五要抓好物资供应,六要加强宣传培训,七要做好战时动员,确保各方平安。这一会议是在习近平总书记1月20日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作出重要指示后的第一时间召开的,为医院落实中央要求,部署院内疫情防控工作确定了总基调。

1月21日下午

1月21日下午,为避免发热病人过于集中导致交叉感染,医院发热门诊旁的肠道门诊紧急调整为发热患者第二诊疗区域。感染内科实验室与检验科联合制订“新冠病例的协和检验认定标准”,将核酸检查报告时间缩短至4小时内。同时采用双实验室双阳性确诊病例的模式,保证了检验结果准确性。这一标准后来被北京市卫生健康委采纳,同意在北京协和医院开展院内核酸检测诊断试点工作。

1月23日(腊月二十九)

为保障节假日期间应急医务人员储备,医院党委通过总支发起志愿报名活动,18个小时就收到了3306名医务人员的志愿报名,许多人为此退掉离京机票、火车票,有的人主动提前返京,为医院开展防控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人员保障。

1月24日(除夕)

除夕当日,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例会模式启动,每天上午9点,院领导传达北京市最新防控信息和要求,听取各工作组汇报,现场解决各类问题,明确下一步工作安排,确保医院发出的每一条指令,都能以最快速度传递到医院的每一个角落。

1月25日(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晚8点医院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紧急任务,要选派21名医务人员即日驰援武汉。短短3小时,从3306名志愿报名者中精挑细选精兵强将,党员优先,有非典一线经验者优先,在韩丁副院长的带领下,如今已经在武汉防疫一线紧锣密鼓地开展临床工作。

1月27日(大年初三)

医院再次强调建立完善的协和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体系及标准操作流程,分为院感防控、医疗、护理、标本转运、人员管控、宣传培训、后勤物资保障、科研八个部分。要求每一级负责人都要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动态调整工作方案,横到边、竖到底,确保院区防控体系无死角。

至此,武汉、北京协和医院本部两地作战,协和人以极大的热情、高昂的斗志、专业的态度、科学的管理,全情投入到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战役中,各项工作忙碌紧张、有序高效地开展,诊疗与转运流程不断优化,医务人员零感染!正如同赵玉沛院长所说,“协和人和平时期是白衣天使,突发事件时是白衣战士”,以国之名,不辱使命!

制订“协和体系”:凝聚智慧,引领示范

赵玉沛院长、张抒扬书记强调,“应集中协和专家资源和丰富临床经验,尽快制订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诊疗的协和体系”。

经过数日刻苦攻关,经感染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内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检验科、放射科、药剂科、麻醉科手术室等近30位专家多次讨论,反复修改,于1月25日形成《北京协和医院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建议方案(V2.0)》,报国家卫生健康委同意后发布,被广大医务人员称为“北京方案”。

“北京方案”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在知乎一篇热帖中这样写道,“‘北京方案’一开头就提示医务人员的防护,包括接诊医护的准入、隔离和防护要求以及-nCoV密切接触后医护人员的隔离观察”。作者还由衷称赞道,“无论对于患者的治疗还是对于一线医护人员的保护,北京协和医院总能给我们很强的信心。”这条评论点赞超过2900次,代表了业内对“北京方案”的认可。

1月25日,医院配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制作的“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及个人防护现场视频”正式发布。医院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任务,立即组织急诊科、感染内科等医务人员参与培训视频拍摄,仅仅一天时间,就完成了拍摄、剪辑及后期制作任务,经多位院感专家共同审核通过后报国家卫生健康委,为各大医院做好医护人员防护、筑牢第一道防线提供权威、规范、科学的防护指导。

医院还先后发表了多篇权威科普文章,回应公众关切。《新型冠状病毒预防要点》《轻症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患者以及密切接触人员如何进行自我防护》《特殊时期如何产检》,一系列由协和专家亲自撰写的科普文章实用、科学、权威,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

聚焦临床一线:无畏无惧,众志成城

张抒扬书记说,“协和始终在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冲锋在前,这次也不例外。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在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协和人从不畏惧,勇挑重担,在祖国版图上书写着医者大爱的传奇。

1月18日,内科重症医学科主任杜斌教授作为协和驰援武汉第一人,以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组员的身份在武汉调研指导疫情情况,简单的返京汇报工作后立即“逆行”重返武汉,一头扎进临床救治一线,除夕春节都是在武汉的病房中度过。

1月21日起,协和发热门诊升级。急诊科朱华栋主任、呼吸内科王孟昭主任为医院疫情防控临床一线指挥,带领一线人员做好新冠病毒肺炎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急诊科双线作战,既要管好发热门诊、及时送检、转运病人,还要全力救治常规危重急诊患者。在过去的这些日子里,急诊科核心组24小时在院,往往一夜过去,工作群里就翻过数十条信息……他们通宵达旦的工作,为医院筑起了一道牢固的防疫堤坝。

呼吸内科、感染内科作为本次新型肺炎疫情防治重点科室,春节期间取消休假,全员待命,积极请战。他们迅速梳理相关流程,讨论应对方案,倡导科普宣教,消除恐慌情绪。重症医学科自发向医院提交了一份联名请愿书,志愿加入前线抗击疫情工作,隆云主任说,“做先锋,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在新病房建成不到6小时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于1月28日晚21点正式收治患者12名。他们还在领队韩丁副院长的带领下建立起各医疗队每日例会制度,包括分队长工作例会及各组内例会制度,报请成立国家医疗队临时党总支及党支部……共产党员、医疗队员、来自呼吸科的赵静医师在工作日志中写道,“我不去想前面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只要远方呼唤我,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做好后勤保障:把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

赵玉沛院长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不惜一切代价,做好一线医务人员防护,确保零感染”。这不仅是对协和人的爱护和承诺,更代表了医疗国家级队打好防疫阻击战的坚定决心。

为了加强统一指挥,开展联防联控,医院指定医务处为“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总牵头部门,全面负责医院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和医疗资源的调度。为了协调各方工作,医务处潘慧处长直接在办公室里架起行军床,三天三夜没回家,送完医疗队后坐在车上“秒睡”,手机掉在地上也不自知。

另一个“指挥台”设在了党办&院办。红头文件每天雪片似的飞来,各项指令都要从这里发出,还要每日清零各项报表和工作动态。党办&院办工作人员纷纷提前返京,毫无怨言地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工作中。

协和拥有一支优秀的护理队伍。护理部迅速成立防疫工作组,增派人手支援发热门诊,增设“专职监督岗”指导工作人员穿脱防护服,组织病房护士全员培训,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宣教。前方的李奇护士长是援鄂抗疫医疗队的“大管家”,后方的吴欣娟主任、郭娜副主任就是“大内总管”,关心医疗队员们的生活和工作,一件衣服、一双鞋子,事无巨细,让前方的白衣战士没有了后顾之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全民口罩”时期挑战着每一所医院的物资储备,协和也不例外。器材处很早就启动了全院医疗物资的“战时管理”,将口罩、洗手液、防护服等纳入应急物资,进行统一调配、统一申领和统一管理。

门诊部采取区域化管理原则,全面负责门诊区域工作人员自我防护要点提示,消毒隔离、疫期门诊流量调控与秩序管理、门诊发热患者分流转诊等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

赵玉沛院长、张抒扬书记关心一线职工,特委托工会、党办、内科党总支、宣传处开展除夕慰问活动。初一,工会又代表院领导到杜斌家中慰问,送去协和大家庭的温暖。在工会、党办&院办、开发公司、后勤保障处的支持下,在老五楼设一线人员休息室,为大家配备健身设施,准备茶点食品,让一线员工每天都能享受到热心企业赠送的茶点和咖啡。中医科还代煎袋装中药预防汤剂,心理医学科为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心理减压疏导电话“5166”,保障医护人员以最佳状态迎战“新冠”疫情。

一线人员的需要,必须满足!在赵院长、张书记的亲自关心下,医院成立后勤保障联络组。为了让前线人员吃好喝好,饮食中心向发热门诊、老五楼休息室、检验科、感染科实验室提供随叫随到的点餐服务;怕大家吃腻了不喜欢,每天换不同的厨师长提供餐食,让大家能够以饱满的精神和愉悦的心情重返岗位。

26日,医院派出21名精兵强将驰援武汉,协和战士在前线,医院就是他们的坚强后盾。赵玉沛院长深夜关心准备情况,亲自核审物资清单。党办&院办、医务处、护理部、器材处、开发公司、工会、药剂科、人力资源处、后勤保障处等通宵打点行装,医疗物资、生活用品和药品一夜之间装满了整整53个大箱子,体现了非凡的“协和速度”,更体现了全院职工对医疗队员们的关心、关爱。

协和人有信心,在北京协和医院建立起的科学防控体系,一定能够向世界作出响亮的回答——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篇13:抗疫时代楷模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专家组

“向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冲锋。”2020年1月26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担任组长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专家组向武汉“逆行”出征。

他们日夜奋战,创新构建核酸检测、抗体筛查和多重病原检测三位一体的检测平台;他们无畏生死,奔赴一线开展新冠肺炎流行规律调查研究,为科学防控提供重要支撑;他们攻坚克难,争分夺秒研发疫苗,为民而战。

使命在肩,为民而战

“必须尽快拿出最充分的应对方案。”面对迫切需要提升核酸日检测量的现状,刚抵达武汉的军事医学专家组连夜召开党员大会,定下“全链条设计、一体化攻关、短长期兼顾”的指导思想,明确将疫苗研究作为主攻方向。检测溯源、专家指导、样本采集、成果验证、气溶胶检测等工作同步开展。

“看起来冷冰冰的样本管背后,都代表着鲜活的生命。早出一份诊断结果,就早一分精准排查。”曾4次到非洲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国进行疫情防控的研究员姜涛带领团队连续“运转”。

专家组依托自己搭建的全自动核酸提取平台,利用军事医学研究院自主研制的试剂盒和全自动提取核酸方法,实现单日标本检测能力最高达到1000份以上。

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他们把科研力转化为战斗力,始终冲锋在第一线。

——专家组围绕确保生物安全、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准确性3个环节,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和检测方案。副研究员张晓鹏带领战友们迅速开展科研攻关,搭建了基于化学发光法的全自动抗体检测平台,有效提高了新冠肺炎患者窗口期临床诊断的精准度。

——专家组在医院感染科病区设置了实验室,加快推进科研进度。负责科研管理和任务统筹的副研究员张珂说:“检测与临床保持零距离,可以实时评估治疗效果。”

——一线病理研究缺乏有效保障,祁建城率队主动请缨,短短5天就改造出负压病理方舱。工程师张宗兴长期坚守在火神山医院保障病理工作。

科研尖兵,向险前行

2月初,新冠肺炎病毒能否通过气溶胶传播,成为民众普遍关注的焦点。

为了尽快回应社会关切,研究员曹诚带队进入金银潭医院进行全方位气溶胶采样。

从机关工作区到物资仓储区,从门诊区到检验科,甚至是收治危重病人的ICU病房,处处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在医院ICU病房,一名危重病人正在接受气管插管手术,专家们超近距离现场实时采集空气样本,获取了第一手气溶胶检测数据,为确定临床救治人员防护措施、降低感染风险提供了依据。

为使调研数据更具有普遍性,专家组扩大调研范围,又多次深入火神山医院、泰康同济医院以及各方舱医院开展采样调研,每次时间达6小时以上。

“采样点位包括感染者的床头、散步通道、使用过的热水器、微波炉等,有时还需要趴在公厕旁才能对排泄物进行采样。” 军事医学专家组副组长、研究员曹务春说,想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他们顾不上这些,对一切毫无怨言。

为什么他们能忘我奉献、冲锋前行?因为他们是忠诚于党和人民的“科研铁军”。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中国必须自主研发疫苗。”陈薇说。在武汉一线,她对疫苗研发总负责;回到后方战线,科研团队夜以继日,联合有关单位协同攻关。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推进疫苗药学、药效学等研究,快速完成疫苗设计、重组疫苗株构建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条件下生产制备……这是一场为了人类生命的赛跑,这是一场与病毒抢速度的鏖战,团队所有成员一路向前冲。

研究人员迟象阳、张梦瑶、董韵竹一起在帐篷实验室苦战了100多天,习惯了超负荷工作,习惯了找个地方就“眯一会儿”,习惯了黑眼圈、掉头发……陈薇在这几个月时间里,生了许多白发,人也瘦了一大圈。

专家组全体成员把最热切的科研情怀融入疫情防控最前沿,他们坚信:“为了人民,一切值得!”

3月16日,重组新冠疫苗启动Ⅰ期临床试验,成为首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冠疫苗。

4月12日,疫苗Ⅱ期临床试验启动,中国再次领跑。

8月11日,疫苗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如今,陈薇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Ⅲ期临床试验正在境外有序开展。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专家们说这首《我和我的祖国》,将永远伴随他们的科研之路。

相关专题 观后感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