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历史单元教学设计

b2bsays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b2bsays”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历史单元教学设计(共1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人教版九年级上历史单元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西方对东方的向往,最早开辟新航路的两个欧洲国家。2.掌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迪亚士进入印度洋,达·伽马到达印度,哥伦布抵达美洲,麦哲伦及船队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

3.探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探索的道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表归纳“新航路开辟过程”,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梳理知识。

2.通过阅读《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新航路开辟》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3.通过评价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和新航路开辟影响,初步培养学生从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钦佩欧洲航海家敢于创新和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的精神。

2.体验新航路开辟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2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经过两年的中国历史学习,已积累了一些历史知识,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对他们学习世界历史是很有帮助的。如中古史学习了丝绸之路等内容,了解了传统的中西方商路,在学习本课时与之联系,就容易理解新航路的路线的“新”。

由于主课的学习压力,学生不能对历史、地理投入较多的精力,他们中大多数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较弱,教师在本课教学中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3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及影响。

本课教学难点:评价欧洲航海家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评论(0)学时重点评论(0)学时难点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

从很早的时候起,一条条陆地和海上商路就把欧亚两洲联系起来,例如古代中国连接东西方商路——丝绸之路。展示《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请同学说出马可·波罗向东进发路线。东西方传统商路以地中海东岸为中心。

15—16世纪西欧的航海家从大西洋沿岸出发,向东或向西,向着茫无边际的大洋深处远航,努力寻找一条通向东方的新航路。他们前仆后继,终于开辟了环绕地球的四通八达的海上航路。让我们来学习大航海时代——新航路的开辟。

活动2【活动】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去东方追求财富

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要求扩大国外市场,新兴的资产阶级很想从东方贸易中获取更多的财富。长期以来西欧就从东方进口胡椒、肉桂等高级调味品和珠宝、丝绸等奢侈品。《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之后,更激起上层社会对东方的向往。

(2)客观条件

技术的进步也促成了远洋航行。地理知识的增加,地图绘制的改进,地圆学说的流行,罗盘针的应用,都为远洋航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3)首先探寻新航路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新兴国家,濒临大西洋。12世纪中期和15世纪晚期,葡萄牙、西班牙王国先后形成,它们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有能力支持和供应远航必备的装备,热衷于探寻新航路。

活动3【活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

(1)学生阅读课本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内容和《新航路开辟图》)

(2)教师在黑板上先画上世界地图的简图,让学生画出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重大地理发现(教师在投影上展示航海路线图)

(3)让学生填写《新航路开辟表》(在黑板上板书)

(小结)新航路的含义:区别于从巴尔干到小亚细亚的东西方商道,15—16世纪开辟的从欧洲绕过非洲或美洲由远洋航行到达东方的商路叫做新航路。远洋航行、东西方交通是两个基本要素。由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因此新航路还包括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

(4)印第安人和西印度群岛的由来

哥伦布认为欧洲和亚洲隔大西洋相望,四次到达美洲,却认为到达印度,所以称当地居民Indian(印第安人),意思是印度的居民;称加勒比海域的岛屿为WestIndies(西印度群岛),16世纪初,意大利航海家American(亚美利哥)也航行到美洲,他认为这里不是亚洲,而是一块新大陆。后来这块新大陆就以他的名字被命名为亚美利加洲,即美洲。

(5)麦哲伦——“英雄”还是“恶魔”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一块石座铜碑。

正面碑文写着:费尔南多·麦哲伦。154月27日死于此地,他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的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反面碑文写着: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入侵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纪念碑正反面对麦哲伦持不同的评价,你同意哪一种?结合史实进行评论。

麦哲伦是是伟大的航海家、探险家;也是欧洲殖民主义者。

活动4【活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地理大发现,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证明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提高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水平,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被发现了,世界从分散到统一,从地区到全球。

商品种类增多,动植物扩散,如原产美洲的玉米、烟草、花生、西红柿等作物开始传入欧亚,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贸易范围扩大,欧亚贸易走向全球贸易,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这一市场是以欧洲为中心的。

(2)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由原来地中海沿岸移到大西洋沿岸,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贸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大西洋国家,大西洋沿岸的荷兰、英国、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了。

(3)新航路的开辟也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探索道路。

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法国等相继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他们大量掠夺殖民地的财富,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同时客观上使掠夺的财富成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新航路是一条殖民掠夺之路,开始了西方国家对外扩张之路;同时又是一条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它还是一条人类文明之路。

活动5【测试】课堂小结

文艺复兴:反宗教神学、反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新航路开辟:世界走向整体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活动6【作业】比较中西方航海

(课堂作业)比较哥伦布的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有什么不同?

(从时间、规模、目的、性质、影响等方面比较,表格在投影上展示)

活动7【作业】多元史观评价哥伦布

(回家作业:完成P63活动与探究第2题)对哥伦布开辟欧洲到美洲的大西洋航路的不同评价

(参考答案)多元史观评价哥伦布

(1)革命史观:早期殖民扩张,灾难屈辱落后

哥伦布远航美洲给印第安人带来破坏和掠夺,带来巨大的灾难,加剧了他们的贫穷和落后。

(2)文明史观:人类文明链接,交流碰撞发展

(3)整体史观(全球史观):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具有划时代意义,加强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从而推动了世界的文明进程。

(4)现代化史观:资本主义扩展,落后地区开发

(5)社会史观:促进物种交流,丰富人民生活

篇2: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单元总揽]

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它们或着重描写少年人物形象为中心,或描写人物的变化,或从人物视角了解人生。欣赏这组作品,从中可以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享受,使学生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少年生活的故事。

《故乡》―作者以“我”回故乡的迁居为活动顺序,再现了现实中的故乡与回忆中的故乡的巨大反差,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内容,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文中描写少年闰土的片断历来脍炙人口,让人印象深刻。

《孤独之旅》―作者写了一个失学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经历风雨磨练后成长的故事。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描述的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于勒的冷酷无情,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心声》―作者通过描写一位与万卡有相似命运的学生李京京执着要求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生活和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注意小说的体裁的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着重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及细节描写),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2、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得出自己的见解。

3、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语言环境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1、进一步认识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故事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决定作用。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课文中人物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结合生活经验和成长历程阅读体味小说的内涵、小说的主题。

2、通过整体阅读走进作者描述的世界,深入体会感悟,达到情感的共鸣与升华。

[教学的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把握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

2、辨析环境的作用。

3、欣赏小说的语言。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中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体验,作出自己的阅读评价。

[课时安排](共10课时)

1、故乡(2课时)

2、孤独之旅(1课时)

3、我的叔叔于勒(2课时)

4、心声(1课时)

5、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2课时)

6、单元小结与达标(2课时)

篇3:九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通过反复吟诵,能说出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

3、掌握“吟哦讽诵”的要领,学会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其深蕴的人文内涵。

4、学会合作探究和.写作,能从各个渠道收集、筛选和组合材料,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5、能用流畅的口语介绍本地的风景、特产、风俗和民情。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鼎湖山听泉》 2课时

《林中小溪》及同作者散文 2课时 《飞红摘翠记黄山》 2课时

《画山绣水》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自由阅读 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4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自然山川”,着重领略和要求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吟哦讽诵”,就是要求学生能通过吟诵去体会和把握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要教会学生从反复吟诵中,了解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加深理解其中深蕴的人文内涵。并且能从吟诵中品味文章的神气、.写作上的妙处,领会到写景散文的一般思路。进而参与“综合学习与探究”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和.写作。

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鼎湖山听泉》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可以作为示例,指导学生学习在“吟哦讽诵”中注意作者感情嬗变的历程及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林中小溪》一文在运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的同时,可向学生介绍一下这位被称赞为“在整个世界文学中,未必能找到与他并驾齐驱的作家”的前苏联作家的作品风格,并再选择一些他的作品来加深学生的感受。《飞红摘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则重点学习写景角度的选择与转换及材料的整理和运用,为.写作做好准备。

作为本单元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吟哦讽诵”,一要创设好的情境,如为学生提供音乐、画面等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二是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思索、品味,以达到感悟的目的。

单元起始课

.总结回顾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并明确任务:在初中两年的学习中,你有哪些好的语文学习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讨论

2出示、补充讨论的话题:

1、我们在课本上学到了哪些方法?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发表各自观点

共同走进九年级(上)语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学生浏览课文、目录。本学期的语文课本和过去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本学期我们的语文学习和过去会有什么不同?浏览课文、目录

2布置任务:制订本学期的读书.计划(要求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阅读同题材、体裁的作品,和文学名著)制订.计划

3组织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交流

整体把握第一单元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初步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能简要概括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各自然风景的特点)朗读课文

2组织交流指导学生浏览课文交流

3指导阅读《综合学习与探究》了解其中所提出的问题,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并能提出新的问题。阅读

4组成学习小组:1、分工收集资料。2、商定展示成果的形式。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熟练地朗读第一课 2、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

《鼎湖山听泉》

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

有层次地表达。

6、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重难点分析: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本单元要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教会学生在吟诵中有所“得”、有所“悟”。首先就要让学生产生朗读的兴趣,乐于沉浸其中,思考、感悟。因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环节。

2、“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

化,有层次地表达。”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在学习中,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鼎湖山秀美风光。

教师补充。在优美的音配画中,学生介绍有关鼎湖山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思考:勾画作者游山踪迹,寻找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和旁批。

3组织学生交流交流

二、反复诵读,深入理解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设计:鼎湖山可写之景很多,而作为游记,也应较全面地介绍。作者为什么要集中笔力写山泉?又是怎样做到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3指导学生重点朗读第二三段:1、体会比喻的妙处(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2、找出下文中与此相呼应的比喻。3、引用楹联有何作用?4、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语气语调、思考、交流、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播送音乐,指导学生用心聆听、感受。用一个比喻把自己所听所感写出来。听音乐,写片段

2组织交流、评点交流、互评

课后学习: 1、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2、收集古诗文中写自然美景的名篇。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课文分析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小石潭记》的由景生情引入对本文主题的认识。学生背诵、复习有关知识

2指导重点朗读第八段。1、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设喻的?2、为什么先举乐音,再举本体?作者如何把泉景与人生感悟联系在一起的?朗读、思考、讨论、个别读、交流

3指导学生沉浸其中反复诵读至背诵诵读

二、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引导学生交流列代写自然美景的佳作,进一步体会这种由景生情,由情而悟的写法。交流古诗文、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2语文活动:小小辩论会

是拉动经济发展重要,还是自然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重要?学生按所持观点不同分组,合作辩论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写一个议论片段,把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

2、预习《林中小溪》熟读课文,并收集有关作者资料。

《林中小溪》

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能找出眼前景与人生感悟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3、了解普里什文作品的风格,体会作品“诗的深警和反复回荡的旋律” 之美。

4、收集对众多名家对普里什文的评价,通过对其他作品的阅读,进一步加深对理解,并能有自己独特的评价。

重难点分析:1、“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蕴涵在写景状物中的丰富内涵和人生哲理”同样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只是经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对此种表现手法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课以此为重点,是要在巩固的同时,学生能把他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2、普里什文的散文被称为“俄罗斯语言的百草”。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作为初三学生,应该尝试从一定的高度来评析课文,虽然很难,但可以从学习、借鉴名家的评论开始做起。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鼎湖山听泉》导入:1、背诵第八段。2、复习由景生情、由情而悟的写法。背诵、复习提问。

2指导学生用刚学的方法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朗读、勾画

3组织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二、阅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文章主体部分,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个别同学读,并对他们的朗读作出评价。

问题:作者从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中,感悟到人生哲理。请说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朗读、勾画、批注

2组织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创新思维小练习:

1、由涓涓溪流你有何独特感

悟?2、生活中还有哪些美景会给你联想?学生选择喜爱的段落反复诵读,感作者所感,生自己所悟。

引导学生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1、收集众多名家对普里什文的评价,并阅读《大地的眼睛》

篇4: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十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1、文艺复兴:14世纪前后,地中海地区贸易繁荣,手工工场发展起来开始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不满教会的控制,要求以人为中心,提倡人文主义。因此,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发起了一场崭新的、促进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意义: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文物及作品

①但丁(意大利)《神曲》—地狱、炼狱、天堂 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

② 达·芬奇(意大利)《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③ 莎士比亚(英国)《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④哥白尼(波兰)、布鲁诺(意大利)、伽利略(意大利)、开普勒(德)——“太阳中心学说”

3、新航路的开辟:

意义:新航路的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第十一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斯图亚特王朝实行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并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国王查理一世的专横使各种矛盾激化。

2、时间:1640—1688年 领导阶级:资产资级和新贵族

3、重大事件:① 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② 开始标志:1640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召集议会开会。③ 重要战役:纳西比战役;④ 高潮: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建立共和国⑤ 曲折: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 ⑥.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

4、重要人物及事迹:克伦威尔指挥议会军在纳西比战役中击溃王军主力;50年代初他就任“护国主”,实行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

5、重要文献: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6、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篇5: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十二课:美国的诞生

1、美国独立战争:①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③时间:1775—1783年

④重大事件: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1775年5月组建大陆军,华盛顿为总司令;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美国诞生;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独立战争的转折点;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⑤重要文献:A、1776年7月4日(后为美国国庆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了。B、制定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国家,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 ⑥重要人物:华盛顿,美国第一任总统。

⑦胜利原因:a.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b.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坚强不屈,英勇作战;c.得到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援助。

2、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3、《独立宣言》内容: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意义:标志美国的诞生。

第十三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1、法国大革命:①背景:启蒙思想的影响;封建制度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等级要求改革;路易十六的财政危机。② 导火线:1789年国王召开三级会议筹款。

③ 爆发标志:1789年7月14日(后为法国国庆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④高潮: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专政。

⑤ 法国大革命的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一次革命,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

2、拿破仑帝国:17,军人出身的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夺取政权。18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法典》,对外发动战争;18远征俄罗斯失败;18法国封建王朝复辟。18滑铁卢惨败。拿破仑被流放。

3、1789年,制订《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4、拿破仑的《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封建残余势力,推动了法国以及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5、1812月2日,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因有俄国沙皇、奥地利皇帝和拿破仑参与,故称“三皇之战”。

篇6: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第一单元知识要点1

1.文艺复兴的含义: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和思想家发觉和继承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传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表现了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本性,意思成为风潮和时尚,这一思想文化运动被称为“文艺复兴”。

2.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有长诗《神曲》。

3.神曲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度的标志。

4.达芬奇:意大利最的画家,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除艺术外,他还广泛涉足数学,物理,生物,解剖,地理,工程和军事,是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5.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给人以无限丰富的联想,鼓励着人们去大胆追求不受宗教摧残的世俗生活。

6.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是文学的成就。莎士比亚写的戏剧有历史剧,悲剧和传奇剧,其中《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和《麦克白》被称为四大悲剧。这些悲剧剧情感人,语言生动,爱憎分明。

7.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黄金称谓最贵重的商品和主要交换手段。乃至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地区的东方商品深受西欧人的欢迎,由于东方商品在欧洲价格昂贵,所以航运起来是很有利可图。15世纪兴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了东西方陆路贸易的通道,使欧洲市场上的加个猛涨。

8.能够开辟新航路的原因:这个时期欧洲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中国和阿拉伯的罗盘针,航海知识与地理知识在欧洲的传播对欧洲人的海外探险起了重要的作用。

9.哥伦布:意大利水手,他通过自学获得了许多数学,地理学,天文学,航海学,地图绘制等专业知识,并坚信地球是圆的。

10.哥伦布发现的是“西印度群岛”,而不是所谓的“印度”。

11.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锤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2开阔了眼界,把世界各个地区连在一起3拓展了人类活动空间和范围4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互相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

12.1640年,英国爆发了反抗斯图亚特王朝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处死查理一世)

13.1688年英国社会上层势力发动政变,英吉利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和女儿到英国执政,詹姆士二世被迫远走法国。这次政权交替没有发生流血事件。因此称为“光荣革命”。

14.《权利法案》是保留统而不制的君主,国会拥有国家权力的政治体制被称为:君主立宪制。

15.马克思认为,英国革命是一场“欧洲范围的革命”。

16.1776年7月4日,在北美召开的第二届大陆会议上,与会代表经过认真讨论,通过了有托马斯‘杰斐思纸币器超的《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17.《独立宣言》宣布,我们认为以下真理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力。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建立起得到被统治者同意的政府。任何政府,一旦破坏这些目标和原则,人民就有权利去改变它或废除它,并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18.第二届大陆会议还决定组织大陆军,并任命乔治’华盛顿为大论军总司令。

19.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又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20.法国大革命从攻占巴士底狱开始。

九年级上册历史单元知识点

1、人类的形成

⑴人类是由非洲南方古猿演变而来;

⑵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⑶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⑷劳动创造了人;

⑸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或标志:

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国家的产生

⑹三大人种形成于晚期智人时期;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人种的差异只是生理特征的差异,而没有优劣之别;

⑺原始社会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这两个社会阶段的主要区别在于女性在母系氏族社会占主导地位,男性在父系氏族社会占主导地位;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

亚非古代四大文明及其发源地:

①古代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前35)

②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前3500年)

③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岸流域(前进500年)

④中国的古代文明:黄河流域(前2100年)

3、亚非古代四大文明发源地的共同特征

都发源于大河流域;都位于北纬20度-40度之间;

原因:

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线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

②大河流域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4、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含义:尼罗河孕育了埃及和埃及文明

5、对金字塔的认识

①金字塔是埃及文明的象征;

②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

③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④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⑤金字塔是埃及奴隶主残酷剥削、压迫奴隶的历史见证。

⑥金字塔是是中央集权制的君主的标志

6、对汉谟拉比法典的认识

①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

②内容: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强化奴隶主阶级专政。

③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和目的:是一部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

④汉谟拉比法典是中央集权制的君主的标志

⑤历史意义:是现存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7、对种姓制度的认识

①形成:是雅利安人在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严格等级的制度;

②内容:社会全体成员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不同,权利与义务也不同,婆罗门和刹帝利是统治阶级、特权等级;吠舍和首陀罗是被统治阶级,地位悲惨。

③种姓制度是中央集权制的君主的标志

④种姓制度的实质:印度的等级制度严格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印度中央集权政治的体现

⑤种姓制度的影响:种姓制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有不良影响。

8、西方文明之源

⑴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

⑵雅典的发展:

①公元前8c建立城邦,

②公元前6c成为共和国,

③公元前5c后半期达到全盛。

⑶雅典的全盛:

①时期:公元前5c后半期(希波战争之后)

②当政者:伯利克里(政绩)

发展民主政治,扩大公民权利,把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③雅典达到全盛的表现:

a、经济上,经济繁荣;

b、文化上,文化昌盛,重视教育,人才辈出;

c、政治上,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⑷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①进步性:它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成为一种典型范例,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②局限性: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专政,民主权利只是占人口少数的奴隶主阶级才享有。

⑸罗马的发展:

①公元前8c建立城邦

②公元前5建立共和国

③公元前2c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繁荣强盛

④公元前27年屋大维称帝,建立罗马帝国

⑤2世纪,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

⑥395年罗马帝国为东西两部

⑦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西欧奴隶社会的结束,封建社会的开始。

⑧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

9、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⑴日本的发展

①1世纪前后,出现奴隶制国家

②奴隶制国家大和兴起

③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

④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⑵大化改新的原因

①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政局混乱

②国际,中国隋唐的繁荣强盛,朝鲜新罗的崛起,对日本产生巨大刺激。

⑶大化改新的内容

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

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⑷大化改新的历史作用(意义)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

⑸对大化改新的认识

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它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⑹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

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所以,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锐意改革,重视教育。

⑺唐朝时期,中日交往密切的原因

唐朝的经济文化在当时处于地位,唐朝的繁荣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唐朝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

⑻阿拉伯国家的建立与伊斯兰教的产生

①伊斯兰教的产生原因或背景

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为了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在内部矛盾丛生、商业连遭破坏、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的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②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a、创立伊斯兰教;

b、麦加传教失败;

c、622年出走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d、630年兵临麦加城下,征服麦加。

③伊斯兰教的历史作用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的形成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过程中起到了一面旗帜的作用,推动了阿拉伯国家的形成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伊斯兰教后来成为阿拉伯国家扩张的工具。

中古欧洲社会

⑴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与确立

①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封建制度形成

②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改革,形成封建等级制

⑵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①封建等级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

②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主从关系只存在与直接建立分封与受封关系的领主与附庸之间,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

⑶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表现)

①政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

②经济上,是西欧的土地所有者;

③文化上,控制思想、垄断文化,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⑷西欧城市的重新起的时间:10世纪

②西欧城市是在封建主和教会的领地上兴起的。

③西欧城市的条兴起:

①西欧城市重新兴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④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

a、经济方面,城市的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

b、政治方面,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和工商业发展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其中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c、思想文化方面,随着市民阶级在经济、政治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⑸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①过程:

a、6世纪,帝国穷兵黩武,造成国弱民穷;

b、此后几百年帝国内忧外患,日益衰落;

c、15世纪中期,拜占廷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

②拜占廷帝国的灭亡给我们的启示:

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暴力

⑴古代文明之间交往的方式: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

⑵古代世界的三大战争:希波战争、亚力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

⑶希波战争的影响

希波战争是东方帝国波斯帝国与西方希腊城邦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碰撞,也是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冲突,此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便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

⑷亚力山大东征的影响

亚力山大东征的过程伴随着战争与灾难,但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透入希腊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⑸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①消极性: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

②进步性:罗马帝国的扩张使罗马文化渗透到它统治过的地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⑹罗马帝国扩张的过程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屋大维不断扩张,2世纪达到规模,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

⑺罗马帝国的繁荣

①时间:帝国建立后的两百年时间

②原因:内战的停止和统治政策的加强

③对材料的理解:

“身在罗马,就做罗马人”反映了当时人们以做罗马人为荣的一种自豪心态。

“条条大路通罗马”反映了昔日罗马帝国疆域的辽阔和盛世的辉煌。

④罗马帝国与外界的和平交往:与北欧、印度、中国的东汉。

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阿拉伯

⑴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主要商路: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

⑵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阿拉伯人

⑶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①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收集和翻译希腊罗马文稿;

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媒介:传播阿拉伯数字;传播中国的三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

③在数学、天文、医学、文学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⑷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典型人物:马可?波罗

①马可?波罗的主要历史事迹

17岁来到中国元朝;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在元朝做官;在中国生活了;形成名著《马可?波罗行纪》

②《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

向西方世界展现了迷人中国文明,介绍了亚洲各国的情况

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和憧憬,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古代科技文化

⑴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①公元前3000左右,古埃及人创造象形文字,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埃及象形文字对以后的字母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公元前3000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文字,被西亚古代各民族所采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③腓尼基人创造了腓尼基22个字母,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⑵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教、伊斯兰教

⑶古代科技文化:

①杰出科学家:

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定律、浮力定律,发明螺旋式水车

②史诗: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荷马史诗》,再现了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③戏剧: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代表作《俄底浦斯王》,把古代悲剧艺术推向成熟。

④民间故事:阿拉伯帝国《天方夜谭》,生动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

⑤建筑:

a、麦加清真寺:伊斯兰教风格,突出特点是大而高。

麦加清真寺的中心是克尔伯神庙,是穆斯林必拜谒之地。

b、巴黎圣母院:属于教风格、哥特式建筑,突出特点是高而尖;被雨果喻为“石头的交响乐”,世人称之为中世纪建筑中最完美的花朵。

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新人教版

(1)冶铁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冶铁的国家之一,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①西周:晚期出现了铁器。②春秋战国:铸铁柔化技术是世界冶铁的一大成就。③魏晋南北朝:百炼钢技术已相当成熟,还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④隋唐: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⑤明朝: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产铁量达到六七千斤;云南采矿业也很有名。⑥清朝:广东冶铁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青铜铸造业:①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商周青铜铸造业兴盛,西周时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②夏朝青铜器目前尚未发现,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③商朝青铜器由官府垄断,生产规模大,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④西周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大。有些动物形状的器皿栩栩如生。⑤春秋战国时期的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的珍贵名器;战国青铜器出现金银错新技术;青铜雕塑艺术也有创新,器物上已有建筑雕塑图案。

(3)纺织业:①商周: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和刺绣。②春秋战国:的纺织品纤维相当细密。③魏晋:曹魏在纺织中心襄邑、洛阳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缫丝质量高,蜀锦、邺锦、回纹锦。④隋唐: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北方以来州、毫州最,南方以吴越、宣州出名;另外丝织品种类增多。⑤明清:棉纺织业成为农民的主要副业,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浙江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双色套印技术得以广泛传播,出现许多颜色的秋色印刷品;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陶瓷业:①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了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一次飞跃。②秦:多集中于凤翔,凤翔的画砖最为出色。兵马俑是制陶与雕塑结合的艺术化。③三国两晋南北朝:当时南方盛产青瓷,后来制作技术传到北方。北方创制出白瓷。④隋唐:唐三彩为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越州的青瓷、邢州的白瓷、巩县的唐三彩最为有名;还出现了秘色瓷。⑤明清: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很细,有春土、澄泥、造坯、字画等十几道工序。

(5)造船业:①两汉:水军拥有用途不同、类型多样的舰船;发明了橹、舵、布帆和使用锚。②三国:吴国造船技术很高,卫温曾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③隋唐:能造当时世界上的海船,而且最早出现了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洪州是的造船中心。④宋元:北宋江南和东南沿海是造船业最发达的地区。南宋造船业中心有明州、泉州、广州,海船载运量大。⑤明朝:造船水平的高超可以从郑和率船队先后七次远洋航行成功上得出。

(6)煮盐业、酿酒业:①甲骨文中有关于商周时期酿酒技术的记载。②春秋战国:煮盐业有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和四川的井盐都已开发;人们已能用曲造酒,是古代酿造技术的重要发明。③两汉:汉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反映了盐在当时国家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汉代开发的盐,分为池盐、海盐、井盐等,那时,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四川吃井盐。

(7)造纸业:①西汉:前期已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②魏晋南北朝:纸张质量提高,逐渐取代简族,成为最主要的书写工具。造纸中心:洛阳、长安、建业、扬州。

(8)制漆业:①原始社会:我国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河姆渡遗址曾出土过红漆碗。②商朝:漆器出现了浮雕式花纹,并镶有绿松石和钻花金箔。③周朝:漆髹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种植漆林,已被征收税赋。④战国漆工艺有新成就,已出现采用夹纻技术的漆器。⑤秦朝:专设官吏管理漆园的种植和漆器的制作生产。⑥两汉: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都是汉代漆器当中的精品。

(9)玉器雕刻业:商周玉器加工有了很大发展,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仅安阳妇好墓就出土玉器七百多件。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篇7:《出师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出师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了解内容大意。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取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恳切的言辞所表达的真挚厚重的感情,体会“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

过程与方法:

1.讲解背景和疏通文意结合。

2.反复诵读。

3.设置关键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文章词句及背景知识,理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流露出的矛盾艰难之感,从而理解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积累文言字词,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恳切的言辞所表达的真挚厚重的感情。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词句,理解诸葛亮的“难”,从而理解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教学策略

《出师表》作为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除了落实字词释义,还应该从对原文语句的反复品读中体会诸葛亮的思想情感。学生有《三国演义》的阅读经验或者电视剧的观看体验,对诸葛亮的智慧应该有所了解,但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与“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并不一定能理解。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对《出师表》字句进行赏析,此外补充相关背景知识,详细梳理内容。通过朗读体会诸葛亮言辞的恳切,劝谏和出师的艰难,从而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力求生成更立体的文学感受。本课应着重于拓宽学生文言素材阅读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通过反复诵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重点文言词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进行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教师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文言素材的理解,培养他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预习作业:一字一句抄写《出师表》,翻阅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形成译文,对字词释义提出疑问;品评文章最后一句话:“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到底言了些什么?为什么写到最后他会临表涕零,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2.课上提醒学生读准重点文言词语的读音,并在书中标注:

裨(bì)补阙(quē)漏    性行(xíng)淑均            行(háng)阵和睦

庶竭驽钝(shù jié nú dùn) 以彰(zhāng)其咎(jiù) 陟(zhì)罚臧否(zāng pǐ)

崩殂(cú) 侍(shì)卫  咨诹(zōu)  郭攸(yōu)之  费祎(yī) 夙(sù)夜

(一)情境导入

导语:今天我们来学习《出师表》,在预习这篇课文时,同学们提出疑问:为什么诸葛亮在表文结尾说“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句子来展开理解。

展示课件“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设计意图】在预习翻译的基础上,引出对关键句的解读,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感知学习

1. 默读课文(1~5自然段)诸葛亮“言”了些什么?

同学回答问题,大致梳理文意。教师适时落实字词并板书要点。

教师引导学生:课文中摘引原句,说清楚诸葛亮所言的主要内容,语言要简洁明了。

要点:宜开张圣听;昭平明之理;宫中之事,悉以咨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亲贤臣,远小人。

2.请把这几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三个方面的建议:1.广开言路;2.赏罚公平;3.亲贤远佞。其中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刘禅是个比较昏庸、容易受身边佞臣蛊惑的君主,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其中“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是不能只听身边小人的谗言,对贤臣更是要“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这些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3.给出“表”的概念,交代文章背景。

针对以上总结的内容,诸葛亮为什么会涕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诸葛亮的情感。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再读课文,联系补充背景素材,思考、讨论、交流。

1.分析原文语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未半、中道背后的含义)

2.分析原文语句: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疲弊、危急存亡的局面在哪些背景中可以看出?)

补充背景材料:

公元2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公元2,曹丕建魏;公元2,刘备建汉;公元222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22年,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与吴国在猇亭一战(即《三国演义》“火烧连营三百里”),兵力大损,败走白帝城,次年病死。吴国夺取了荆州大部分地区。

当时三国的局势:

益州豪强及南方夷族发动叛乱。

魏国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黄河流域,政治、军事、经济上占有明显优势。

吴国控制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力量比较雄厚。

3.追问:在此种危急情况下可不可以不出师北伐?

给出背景材料:白帝托孤。

刘备:“朕自得丞相,成其帝业,何期智术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羞回成都与丞相相见。今日病已危笃,不得不请丞相托以大事也。”

刘备:“‘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与卿等中道而别也。”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对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联系原文语句分析: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小结:以上内容和背景可以总结出“出师难”。

4.诸葛亮的劝谏之难。

前文我们分析过,蜀汉当时处于益州疲弊的局面,但又有先帝托孤之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一旦出师,先不说伐魏能否胜利,大本营的安定就够让诸葛亮担心的,因此在出师之前反复叮咛。此时此刻的诸葛亮内心多么焦虑艰难啊!

小结:以上内容可以总结出“劝谏难”,再和前面的“出师难”结合起来看,不难体会到诸葛亮在表文结束之时为何会“临表涕零”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我们在《出师表》中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处境艰难,在矛盾中挣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而不是隆中一对天下就三分,羽扇一挥樯橹就灰飞烟灭的神。

5.带着对作者诸葛亮情感的体会,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分析诸葛亮的情感,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触及文章的核心部分,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与“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

(四)总结

总结写作特点: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值得借鉴。

结束语:一个个后来者,读《出师表》时扼腕叹息、仰天长叹或沉默思考。他们中有岳飞,有杜甫,有陆游,有文天祥,他们读《出师表》就像受到一种庄严的召唤。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带着这些人以及你对诸葛亮《出师表》的理解,读熟并齐诵《出师表》。(课件出示:岳飞手书《出师表》和杜甫、陆游、文天祥的诗句)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更好地把握本文写作特点,感受《出师表》和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五)布置作业

阅读批注梁衡《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自读课本》七年级下册)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思考、批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形象,培养独立阅读,归纳要点、阐述观点的能力。

老作

[《出师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篇8:心声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章丘普集中学  宋玉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梳理小说的情节,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2.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社会问题和学校的不良现象;学习李京京执著地追求目标的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品质。

3.过程与方法:教师激趣,学生探津。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描写

2. 教学难点: 小说中人物情感的共鸣

【教学方法及教具】   诵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发现,创设情境:

教师配音:“在很久以前,人们常盼望流星的出现,因为只要对着流星许愿,你的愿望就会很快实现。现在就让我们也对着流星许个愿吧!”展示流星划过天空的美丽画面,并播放歌曲《流星雨》,营造一个浪漫、神奇的想像空间。

二、互动实践,学习新知:

1、作者介绍

黄蓓佳:1955年出生于江苏如皋。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毕业被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处女作《补考》1972年发表。著有小说集《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长篇小说 《夜夜狂欢》等。

2、读准字音

发窘        抽噎        噗        纸捻        蜷        簪       琅琅                恍惚        抽泣        棱角分明         毛毛剌剌

老师激发学生:刚才我们一起道出了各自的心愿,这些珍藏在我们心中的秘密就是我们的心声。相互倾诉让我们的心贴得更近了,我们的友情更深了。现在我要给你们介绍两个新朋友--李京京和万卡。请大家迅速走进黄蓓佳的小说《心声》,看谁最先和他们交上朋友,体味他们心中的苦痛。

3、复述课文

示例:在一次语文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学生李京京被《万卡》深深吸引而无比喜欢,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他的这一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的无端嘲笑。最后,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李京京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4、品情节

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

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1)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

(2)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5、析人物

⑴、文中李京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李京京为什么想读《万卡》?

《万卡》之所以打动李京京,是因为李京京有与万卡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情感体验,相似的倾诉需求,他的心与作品中的万卡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万卡的心声似乎也就成了他的心声。

李京京想读《万卡》是因为万卡使他想起了乡下跟爷爷、伙伴在一起的幸福生活,触动了他深埋心底的对亲情、友情的渴望,他迫切希望能通过朗读《万卡》把这种感情表达,宣泄出来。

⑵、小说着重刻画了哪个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结合小说内容谈你对该人物形象的认识。

小说主要通过心理描写来着重刻画李京京这个人物。李京京是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请试着用“我从             看出京京           的心声,此处使用的是           描写的句式说话。

⑶、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结合课文内容)

①是李京京想要在公开课上锻炼和展示自己的心声。

②是李京京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的心声。

③是李京京想念爷爷、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的心声。

④是李京京渴望得到友谊、亲情的心声。

⑤还应该是全体学生的心声,是渴望老师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的心声。

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从我的角度来看,还有呼唤教育回归自然,呼唤理解和沟通的心声。以上的这些,恐怕连作者自己也不曾一一想到。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是呀,同学们,人生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遭逢逆境,当你纯真美好的愿望,被人拒绝、甚至招致嘲讽和奚落,你是选择放弃追求,从此灰心丧气,还是怀恨 在心、伺机报复?李京京同学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我真诚的希望同学们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在挫折和挑战面前,不气馁,不抱怨,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和乐观向 上精神为自己赢得成功的掌声。

三、点拨提升,突破难点:

李京京读《万卡》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他的朗读成为了这次公开课的亮点。

1、《万卡》为什么那样拨动李京京的心弦?

2、你从中得到有关小说阅读和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再次创设情景,闪现万卡和李京京的生活情景片段。

学生精读课文,共同探讨,分组交流。

李京京想在公开课上朗读这篇文章,是因为李京京与“万卡”经历相似,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李京京理解“万卡”的内心感受, “万卡”想念爷爷,他也想念爷爷。李京京觉得文中的“万卡”就是自己。读《万卡》,李京京可以找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

事实证明:带着自己对生活独特的经历与体验的京京在公开课上出色地进行了朗读。出色的朗读是用情感,而不单用声音。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启示二: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四、反馈体验,巩固练习:

李京京借读《万卡》宣泄了他的心声,读了课文,你是否也有了同李京京一样的宣泄欲?请你也来一次真情的表白。

你有和李京京相似的经历吗?请用“我最想对   _说的一句话是      ”的句式,谈谈自己的心声。

五、布置作业:

替京京给爷爷写一封长信,像万卡写的那样的信。

王丽

[心声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篇9:高一上册人教版历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总理衙门的设立(设立的原因、时间、主要职权范围、性质及评价);辛酉政变;“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2.通过分析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主要职权范围、性质,使学生认识到总理衙门的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但也便利了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干涉中国内政。总理衙门的设立,加速了中国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化。通过学习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使学生认识到辛酉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的开始,清朝统治日益腐败。

3.通过对清廷政策调整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政策调整带有屈于列强侵略,力图剿杀农民革命的时代特点,清政府正逐渐沦为外国人侵华的统治工具。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摇摇欲坠,已无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同时,抵御列强的军事侵略。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政府被迫调整了对内对外政策,以巩固统治。清政府的阶级本质决定了其向列强妥协求和,以得到列强帮助,镇压人民革命。对内对外政策的调整导致了此后清政府处理对外事物时的软弱无力、卑躬屈膝以及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签订。政策的调整也使得主张对外妥协和好的洋务派当政,为以后的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条件。此外,在镇压人民革命和抵御列强入侵时,满族的腐朽被彻底的暴露出来,清廷不得不开始倚重汉族地主,这样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主要,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成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汉族官僚势力扩大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朝政治的一大特征。

重点分析

总理衙门、辛酉政变及其影响是本课的重点。清朝设立的总理衙门与前朝设立的对外机构在地位、设置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它是中国在遭受外国侵略、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背景下成立的中央机构,这就注定了它将成为列强控制中国中央政府的工具。他的建立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对晚清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辛酉政变及其影响之所以是本课重点,是因为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抵抗外来侵略变为妥协和好,并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清政府对外政策的改变,导致此后清政府在处理对外事物时,不惜以割地赔款、出卖主权来求得与列强和解,这使中国不可逆转的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慈禧的掌权与恋权也使中国失去了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机会。

重点突破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总理衙门何时设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是什么?”“为什么要设立总理衙门?”等问题,使学生掌握有关“总理衙门”的基本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宋朝市舶司与总理衙门设立的背景、管辖范围等,使学生理解总理衙门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朝的内政和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在辛酉政变之前,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何时发生的辛酉政变?”“何人发动的辛酉政变?他们为什么要发动辛酉政变?”“为什么列强对辛酉政变采取“无异议”的态度?”等问题,使学生掌握有关“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的基本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使学生理解辛酉政变产生的影响。

难点分析

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为什么会出现。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的形成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使列强认识到只能通过扶植清政府,才能保护其业已取得的侵略权益,并获得更多的权益;另一方面,清政府在列强入侵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以摇摇欲坠,由于阶级本性所决定,它必然选择依靠侵略者,镇压革命,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由于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能力有限,因此在理解这一问题时会有些困难。

难点突破

通过学生回答“辛酉政变后,在清政府中掌握实权的是哪些人物?他们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列强对待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为什么会由‘中立’转为协助清政府剿杀?”等问题,和讨论“清朝对内对外政策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发生如此生变化?”“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理解中外反对势力相勾结的局面出现的原因。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并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各组提出本组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同学回答或大家讨论得出答案。教师就学生未涉及到的问题提问,使学生能较深入的理解本课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章第一节清朝政局的变化

重点:总理衙门辛酉政变及其影响

难点: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为什么出现

教学过程:

利用ppt文件向学生介绍本章学习内容。

通过提问学生: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给清政府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导入新课。

向学生提出其在自学中所要回答的问题:

清朝政局何时开始变动,怎样变动,为何要变,变化带来了哪些直接影响?

由学生分组进行自学,之后进行小组讨论,并整理出本学习小组在自学中遇到的本组学生无法理解的问题。

先由学生回答教师在前面提出的问题,之后,各组派出一名代表提出本组的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答案。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一下问题:

“清朝政局的变化为什么是在19世纪60年代,而不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9世纪60年代前的中国为什么不设立外交机构?”、“列强和慈禧为什么都要重用奕訢?”等问题。

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教师应将这些问题根据本课内容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分类,按照课文内容的编排顺序逐一解决。并穿插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多少提出问题:

“总理衙门何时设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是什么?”、“为什么要设立总理衙门?”、“宋朝市舶司与总理衙门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在辛酉政变之前,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何时发生的辛酉政变?”、“何人发动的辛酉政变?他们为什么要发动辛酉政变?”、“为什么列强对辛酉政变采取“无异议”的态度?”、“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辛酉政变后,在清政府中掌握实权的是哪些人物?他们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列强对待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为什么会由‘中立’转为协助清政府剿杀?”、“清朝对内对外政策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发生如此生变化?”、“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清朝为什么改变倚重满族官员的既定方针开始重用汉族官僚?”、“被清政府倚重的汉族官员主要有哪些,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篇10:人教版九年级历史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第七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1、阿拉伯数字:前身是印度梵文的字头文字(即:阿拉伯数字的创造者是古印度人)。阿拉伯人加以改造,12世纪初,传到欧欧洲。16世纪,与现在的写法基本一致。

2、亚欧商业往来的途径:丝绸之路

3、阿拉伯的辉煌文化:创立完整的代数学;巴格达医院院长阿齐斯写成外科医学著作《医学集成》;医生依本·西拿著有《医典》。

4、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到中国元朝大都任官,游历中国大江南北,返回后完成《马可·波罗行纪》。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第八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1、文字的出现:象形文字——古埃及人(30),对以后字母文字产生重要影响;

楔形文字——两河流域(古巴比伦)苏美尔人(3000年),被西亚古代各民族所采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字母文字——腓尼基人(22个),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2、世界三大宗教

第九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1、古代科学家 :① 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定律、浮力定律、发明螺旋式水车

② 亚里斯多德:创立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逻辑学,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2、古代文学家:① 荷马(古希腊):《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②索福克勒斯(古希腊悲剧作家):《俄底浦斯王》。 ③《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间故事集,《阿里巴巴》、《阿拉丁和神灯》。 ④埃斯库罗斯:古希腊悲剧之父

⑤阿里斯托芬:古希腊喜剧之父

3、建筑特色

罗马式建筑 特点:拱顶、多梁柱、平面呈十字架形 如:麦加大清真寺

哥特式建筑 特点:高、直、尖和强烈的向上感 如:巴黎圣母院

中国古典建筑 特点:中轴对称、层次分明、主体突出 如:故宫

篇11:九年级英语人教版教学设计

AUnit9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定语从句是本单元的语法要点,是在1-8单元已经对该语法知识有所渗透的前提下安排的。本节课话题是让学生体会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会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学会热爱生活;能用简单的定语从句形式表述自己的观点。通过本节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复合句的理解,提高其对此句式的应用能力。

二、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本单元基本词汇,学会恰当的使用引导词that ,who

2、能力目标

1)掌握功能句“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    I love singers who can write their ownmusic.”

2)能够自如地谈论自己所喜欢的音乐和音乐家。

3、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谈论对音乐和音乐家的好恶,从而使学生学会欣赏音乐的美。

三、教学重点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并掌握先行词为物或者人时,引导词“that ,who ”的使用方法。

2)“prefer …to…”的用法

3)掌握有关音乐的词汇和相关的词组,能够比较流利地描述自己喜欢的音乐,运用功能句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      I love singers who can write their own music.”

四、教学难点

定语从句运用

五、教学策略

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实施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情感激励法。

六、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录音机(A tape recorder)

七、教学环节

1、课堂导入

⑴ Warming up

⑵ Discuss: Do you like music? What kind ofmusic do you know?

⑶ There aremany kinds of music such as pop ,jazz, rock……. Let Sstalk about the kinds of music..(多媒体出示)

⑷Let Ss read 1a. Explain the sentences:

I prefermusic that has great lyrics=I like music that has great lyrics better.

lyrics:the plural form is often used.

Ask Ss topractice in pairs then make up a short passage using the four sentences on thescreen.

2、课堂讲授

Explain attributive clauses.

定语从句:在复合句中修饰名词或者代词的从句叫做定语从句。先行词是“人”时,用关系代词who引导,先行词是“物”时,用关系代词that来引导

I love singers who write their ownmusic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a. that即可代表事物也可代表人,which代表事物;它们在从句中作主语或宾语,that在从句中作宾语时常可省略关系词,which在从句中作宾语则不能省略。而且,如果which在从句中作“不及物动词+介词”的介词的宾语,注意介词不要丢掉,而且介词总是放在关系代词which的前边,但有的则放在它原来的位置

b. which作宾语时,根据先行词与定语从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先行词与which之间的介词不能丢

c. 代表物时多用which,但在带有下列词的句子中用that而不用which,这些词包括all,anything, much等,这时的that常被省略

d. who和whom引导的从句用来修饰人,分别作从句中的主语和宾语,whom作宾语时,要注意它可以作动词的宾语也可以作介词的宾语

e. where是关系副词,用来表示地点的定语从句

3、课堂练习

Fill inthe blank with who that

1).I have a brother _______likes soccer.

2)Tom doesn’t like movies_______are too long and too scary.

3) We prefer groups ________ play loud and energetic songs.

4) He likes friends_________ often help each other

4、课堂活动

1) Askand answer in pairs:

What kindof music do you like best? Why?

I like popmusic/classical music/jazz music/country music/dance music, etc. And tell thereasons.

2) Listento four pieces of music .Then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in pairs.

3) Showseveral pictures and introduce their favorite singers ,groups and so on..

4) Practice in pairs and talk about their favorite kinds ofsongs, singers and groups.

5) Listenand complete 1b,2a and 2b.

5、课堂小结

在定语从句中,先行词是“人”时,用关系代词who引导,先行词是“物”时,用关系代词that来引导。

I love singers who write their ownmusic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who / that 在定语从句中做主语时,谓语动词的单复数应与先行词保持一致

I prefershoes that are cool.

I like apizza that is really delicious.

I lovesingers who are beautiful.

I have afriend who plays sports.

6、作业布置

Write a composition about the kinds of the friends they likeand dislike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本单元的功能句,而且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敢于用英语交流和表达,学习中遇到困难,愿意主动向他人请教,并有较强的合作精神,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快乐与成就。

1.人教版山雨教学设计

2.人教版《山雨》教学设计

3.人教版《雨说》 教学设计

4.人教版《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5.人教版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6.人教版咏柳教学设计

7.人教版学弈教学设计

8.人教版找春天教学设计

9.人教版花钟教学设计

10.人教版花钟优秀教学设计

篇12:人教版历史下册教学设计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二、讲授新内容

板书: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1、南北重归统一

提问:为什么说是同归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随国公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因怕时运随之而走,去掉“走之”,称为“隋”。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板书: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提问:南北朝的王朝顺序和重要年代

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北周替代。东魏由北齐替代。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时间581年,定都长安。(副板书)

南朝为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方。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是灭陈大军的统帅之一。(副板书)

板书:(581—589—618)

<1>隋朝统一的原因

<2>隋朝统一的意义

提问:看图隋朝的疆域四至。(相当于现在中国除去内蒙西藏的领土大小。南边到越南,东边到朝鲜交接,北边到内蒙南边,西边到新疆以西。)

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杰出皇帝。领导完成祖国南北方的重新统一。

3.隋朝初年经济繁荣

<1>表现:人口、垦田、粮食

<2>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结论;隋文帝在位期间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开通大运河(出示《隋朝大运河图》)

时间:公元6。解释三点四段五河六省(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

2.开运河的原因(目的)

3.开运河的意义

四、隋朝的覆灭

隋炀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有名的暴君,他为了满足奢侈生活和虚荣心,营建东都洛阳,修豪华的宫殿;沿运河南下游江都;三次对高丽作战。他滥用民力,征发的徭役兵役负担远远超过人民可承受的极限。终于,人民大起义爆发,全国起义农民达几百万,重要的有30多支。隋朝的统治在人民起义的打击下陷于瓦解。隋朝的官吏,也趁机打起反隋旗号。太原起兵的李渊渡黄河占领长安,仿效当年汉高祖刘邦,与民约法,废除苛政,争得政治与军事上的主动权。6,宇文化及在江都杀隋炀帝。李渊即皇帝位,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板书设计】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581—589—618)

<1>隋朝统一的原因

<2>隋朝统一的意义

3.隋朝初年经济繁荣

<1>表现:人口、垦田、粮食

<2>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二、大运河的开通

1.开通大运河(三点四段五河六省)

2.时间:公元605年

3.开运河的原因(目的)

4.开运河的意义

三、隋朝的覆灭618年

篇13:九年级上人教版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人教版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

一、课文内容梳理

《故乡》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发生的巨大变化,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抒发了作者要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建立纯真的人际关系,创造自由、平等、幸福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揭露与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也表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孤独之旅》本文通过讲述一个名叫杜小康的孩子在陌生芦荡里孤独的放鸭而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炼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成熟、坚强。

二、字音字形

《故乡》

阴晦( yīn huì ) 萧索( xiāo suǒ ) 猹( chá) 祭祀( jì sì )

五行( wǔ xíng ) 装弶( zhuāng jiàng ) 伶俐( líng lì ) 潮汛( cháo xùn ) 髀(bì)间 伶仃( líng dīng ) 愕然( è rán ) 鄙夷( bǐ yí )

嗤笑( chī xiào ) 应酬( yìng chou ) 世面( shì miàn ) 惘然( wǎng rán )

瑟缩( sè suō ) 廿(niàn)年 黛青(dài qīng) 隔膜( gé mó )

潺潺( chán chán ) 恣睢( zì suī ) 寒噤( hán jìn ) 颧骨( quán gǔ )

脚踝( jiǎo huái )

《我的叔叔于勒》

拮据( jié jū ) 衣冠( yī guān ) 栈桥( zhàn qiáo ) 糟蹋( zāo tà )

无赖( wú lài ) 与日俱增( yǔ rì jù zēng ) 十拿九稳( shí ná jiǔ wěn ) 别墅( bié shù ) 褴褛( lán lǚ ) 牡蛎( mǔ lì ) 撬开qiào

郑重其事( zhèng zhòng qí shì ) 女婿( nǚ xu ) 端详(duān xiáng)

恭维( gōng wéi ) 阔绰( kuò chuò ) 煞白( shà bái ) 狼狈(láng bèi)

嘟囔( dū nang ) 流氓( liú máng ) 诧异( chà yì )

《孤独之旅》

家底( jiā dǐ ) 眺望( jiā dǐ ) 雍yōng 觅食( mì shí )

嬉闹( xī nào ) 空旷( kōng kuàng ) 撩逗( liáo dòu ) 炊烟( chuī yān )

狗吠( gǒu fèi ) 胆怯( dǎn qiè ) 掺杂( chān zá ) 驱除( qū chú )

镰刀( lián dāo ) 恶劣( è liè ) 温顺( wēn shùn ) 戳破( chuō pò )

歇斯底里( xiē sī dǐ lǐ ) 旧茬 chá 纯粹( chún cuì )

肥硕( féi shuò ) 撅断( juē duàn )

重点词语

为期不远:作为;期:日期,期限。指快到规定或算定的日子。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地不断增长。形容增长得很快。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

迟疑不决:形容拿不定主意。犹豫疑惑,不能决定。

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也作莫明其妙。

狼狈不堪:狼狈:窘迫的样子。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窘迫的样子。

一落千丈:原形容琴声陡然由高到低。后用以形容景况、地位急剧下降或情绪突然低落。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日甚一日:一天比一天厉害。

浩浩汤汤:犹浩浩荡荡。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激动、举止失常、狂喊乱叫的状态。

天昏地暗 1.形容乌云密布或刮大风时飞沙漫天的景象:突然狂风大起,刮得~。

2.比喻政治腐败或社会混乱。3.形容程度深;厉害:哭得个~。‖也说天昏地黑。

仓皇逃窜:形容仓皇猥琐地逃跑。仓皇逃窜:慌慌张张地四处逃跑躲藏。仓皇:匆忙而慌张。

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

松松爽爽:轻松愉快的样子。

人称代词

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别人、大家、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你们自己、大家自己)。

开头某句话作用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时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篇14:人教版《四则运算》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2、结合实际的生活情景,能主动探索和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3、掌握有关0的计算特性,知道0不能做除数。

4、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工整书写等学习习惯。

篇15:九年级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通过反复吟诵,能说出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

3、掌握吟哦讽诵的要领,学会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其深蕴的人文内涵。

4、学会合作探究和写作,能从各个渠道收集、筛选和组合材料,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5、能用流畅的口语介绍本地的风景、特产、风俗和民情。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3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鼎湖山听泉》 2课时

《林中小溪》及同作者散文 2课时 《飞红摘翠记黄山》 2课时

《画山绣水》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自由阅读 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4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自然山川,着重领略和要求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吟哦讽诵,就是要求学生能通过吟诵去体会和把握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要教会学生从反复吟诵中,了解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加深理解其中深蕴的人文内涵。并且能从吟诵中品味文章的神气、写作上的妙处,领会到写景散文的一般思路。进而参与综合学习与探究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和写作。

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鼎湖山听泉》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可以作为示例,指导学生学习在吟哦讽诵中注意作者感情嬗变的历程及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林中小溪》一文在运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的同时,可向学生介绍一下这位被称赞为在整个世界文学中,未必能找到与他并驾齐驱的作家的前苏联作家的作品风格,并再选择一些他的作品来加深学生的感受。《飞红摘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则重点学习写景角度的选择与转换及材料的整理和运用,为写作做好准备。

作为本单元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吟哦讽诵,一要创设好的情境,如为学生提供音乐、画面等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二是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思索、品味,以达到感悟的目的。

单元起始课

总结回顾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并明确任务:在初中两年的学习中,你有哪些好的语文学习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讨论

2出示、补充讨论的话题:

1、我们在课本上学到了哪些方法?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发表各自观点

共同走进九年级(上)语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学生浏览课文、目录。本学期的语文课本和过去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本学期我们的语文学习和过去会有什么不同?浏览课文、目录

2布置任务:制订本学期的读书计划(要求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阅读同题材、体裁的作品,和文学名著)制订计划

3组织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交流

整体把握第一单元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初步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能简要概括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各自然风景的特点)朗读课文

2组织交流指导学生浏览课文交流

3指导阅读《综合学习与探究》了解其中所提出的问题,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并能提出新的问题。阅读

4组成学习小组:1、分工收集资料。2、商定展示成果的形式。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熟练地朗读第一课 2、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

《鼎湖山听泉》

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

有层次地表达。

6、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重难点分析: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本单元要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教会学生在吟诵中有所得、有所悟。首先就要让学生产生朗读的兴趣,乐于沉浸其中,思考、感悟。因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环节。

2、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

化,有层次地表达。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在学习中,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鼎湖山秀美风光。

教师补充。在优美的音配画中,学生介绍有关鼎湖山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思考:勾画作者游山踪迹,寻找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和旁批。

3组织学生交流交流

二、反复诵读,深入理解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设计:鼎湖山可写之景很多,而作为游记,也应较全面地介绍。作者为什么要集中笔力写山泉?又是怎样做到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3指导学生重点朗读第二三段:1、体会比喻的妙处(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2、找出下文中与此相呼应的比喻。3、引用楹联有何作用?4、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语气语调、思考、交流、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播送音乐,指导学生用心聆听、感受。用一个比喻把自己所听所感写出来。听音乐,写片段

2组织交流、评点交流、互评

课后学习: 1、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2、收集古诗文中写自然美景的名篇。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课文分析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小石潭记》的由景生情引入对本文主题的认识。学生背诵、复习有关知识

2指导重点朗读第八段。1、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设喻的?2、为什么先举乐音,再举本体?作者如何把泉景与人生感悟联系在一起的?朗读、思考、讨论、个别读、交流

3指导学生沉浸其中反复诵读至背诵诵读

二、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引导学生交流列代写自然美景的佳作,进一步体会这种由景生情,由情而悟的写法。交流古诗文、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2语文活动:小小辩论会

是拉动经济发展重要,还是自然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重要?学生按所持观点不同分组,合作辩论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写一个议论片段,把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

2、预习《林中小溪》熟读课文,并收集有关作者资料。

《林中小溪》

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能找出眼前景与人生感悟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3、了解普里什文作品的风格,体会作品诗的深警和反复回荡的旋律 之美。

4、收集对众多名家对普里什文的评价,通过对其他作品的阅读,进一步加深对理解,并能有自己独特的评价。

重难点分析:1、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蕴涵在写景状物中的丰富内涵和人生哲理同样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只是经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对此种表现手法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课以此为重点,是要在巩固的同时,学生能把他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2、普里什文的散文被称为俄罗斯语言的百草。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作为初三学生,应该尝试从一定的高度来评析课文,虽然很难,但可以从学习、借鉴名家的评论开始做起。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鼎湖山听泉》导入:1、背诵第八段。2、复习由景生情、由情而悟的写法。背诵、复习提问。

2指导学生用刚学的方法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朗读、勾画

3组织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二、阅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文章主体部分,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个别同学读,并对他们的朗读作出评价。

问题:作者从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中,感悟到人生哲理。请说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朗读、勾画、批注

2组织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创新思维小练习:

1、由涓涓溪流你有何独特感

悟?2、生活中还有哪些美景会给你联想?学生选择喜爱的段落反复诵读,感作者所感,生自己所悟。

引导学生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1、收集众多名家对普里什文的评价,并阅读《大地的眼睛》

2、背诵优美段落(自由选择)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反复诵读,评析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检查学生背书情况学生轮流背诵

2教师补充及归纳对作者有代表性的评价学生交流有关作者及评论家对他作品风格的评论。

3为学生评论提供范文学习、借鉴、模仿名家的评论,为课文中的某一部分写一段评论性的文字

4组织交流、指导评价交流、评价

二、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引导学生比较阅读阅读普里什文的另一部作品,比较、进一步体会其作品的风格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进一步修改课堂上的评论性文字。

2、收集有关黄山、桂林的资料

《飞红摘翠记黄山》

学习目标:1、能说出黄山诸景的特点。

2、了解电视解说词的特点,能说清本文写作角度的转换。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变换角度多方面写景的.方法。

3、能用流畅的语言介绍一处自然景观。

重难点分析:黄山是一个大题材,它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作者用多幅画面组接连缀,从各个方面写出了黄山的特点。在写景是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地变换角度。这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景导入:播放有关黄山的风光片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看影片,并交流手中资料

2朗读课文,1、课文介绍了黄山的哪些内容?找出课文在介绍自然景观时,选材组材上和前面两课最大的不同。朗读、思考

3组织交流、归纳小结交流

二、反复诵读,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学生选择喜欢的内容反复诵读,准备做一次电视节目主持人朗读、为说话练习作准备。

2按文章所写的不同类别,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学生配合画面介绍

3思考:1、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景物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景物的特点。学生读读、思思,并做好批注。

4组织交流、归纳小结交流

二、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教师提供一个学生较为熟悉的自然景观,供学生参考。学生选择其中一点,学习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写一段解说词。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继续完成课堂小短文。 2、背诵精彩语段。

《画山绣水》

学习目的:1、能说出本文在选材和组材上的独特之处。

2、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3、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并能有自己合乎理性的评析。

重难点分析: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2、品味杨朔散文诗化的语言是难点,因而在教学安排上要注意:一是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提升语言的感悟能力,二是参考评论家的评论,三可以和《林中小溪》比较。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黄山导入。交流手中有关资料

2朗读课文,说出本文在选材上和前面文章的不同。读读、思思

3组织交流交流

4问题探讨:本文用了不少间接材料来写景,作者是怎样运用的,你认为哪一段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地方,反复朗读,思考、讨论、交流

二、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课题画山绣水的内涵,引出对杨朔语言风格的评析。(教师可指导学生从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句式工整、笔墨凝练等方面探究)学生探究杨朔诗话的创作风格在文中的表现。并做好旁批

2组织交流交流

三、拓展迁移、质疑探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设计:

1、有人认为把眼前的美景和凄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很不协调,在自然美景和阶级教育联系在一起就更是牵强附会了,你怎么看?

2、杨朔写散文是像写诗一样写的。普里什文称自己的散文为诗体随笔请比较一下两者的异同,你个人欣赏谁的作品。学生可任选其中一个问题,小组内合作探究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把探究所得形成文字。

综合学习与探究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归纳写景散文的一般路数,常用的表现手法归纳、交流

2指导探讨练习一到三题小组合作探讨,大组交流

课后学习:把前面布置的对课文内容的质疑整理出来,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准备下节课探讨。

第2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探讨第四题学生讨论

2把从学生中收集的问题返回到学生中去,选择有质量的,小组探讨。小组合作探讨交流

课后学习:整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常州的相关资料。

第3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巡视、指导各组的活动组内交流资料,补缺补漏,并确定展示形式,分工写作

第4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出示评判标准和要求各组交流,评判

2学生推荐师生互动评判

3组织优秀作品出展板

教学反思

单元小结

总结方面获得收益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教学反思

篇16:九年级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本单元六篇文章均是经典名篇,学习时要继续进行诵读训练以增强语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理解内容。能诵读名篇名段,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了解我国古代的社会现实,古人的社会理想和抱负,描写祖国大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理解性的背诵名篇名段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能自主学习文言文是学习时要培养的重要能力。

教材内容分析及教学设想:

本单元由六篇文言文构成,这六篇课文都是传统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课文,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原文,并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中心意思以及写作特色做深入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的意义和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口语训练、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贯穿单元的学习过程。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双线并行。通过综合学习与探究,让学生感悟到一种较新的学习观念,懂得抓住机遇,有创造意识等。

经过两年的中学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九年级学生应该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写作特色作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一、熟读成诵。

借助注解和字典,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用2—3课时能熟练朗读本单元6篇文章。用各种激励方法,激发学生背诵的积极性,教师现身示范背诵,打消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

二、自主学习。

1、方法预备。共同学习“综合学习与探究”的二、三、四、五,学会利用注解解题、释词、注音、通句,了解文言词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了解判断、省略、倒装等常见的文言句式和古代文化常识。为自主学习作必要的方法准备。(1课时)

2、自主学习。借助页下注解、工具书力争读懂原文,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原文,翻译能做到“信”、“达”、“雅”,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适当解疑答惑,对有分歧和班级共同的疑难点组织进行讨论,合作解决。(3—4课时)

3、相互检测。每人出一份文言词语解释检测试卷,测试卷要求解释常用实词、常用虚词,考察常见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现象。然后相互交换检测,相互批改,统计结果,查漏补缺。教师在学生检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中重要实词的古今词义不同进行比较,对词类活用的现象加以归纳。对一词多义的现象加以归总,对常用实词的意义、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加以识记,把握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的句式。(2课时)

4、课外延伸。教师准备相关的课外文言文,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学生的文言阅读,进行互动的阅读赏析,开展评价性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要求能独立阅读。推荐阅读的篇目:《屈原列传》、《种树郭橐驼传》、《喜雨亭记》、《武昌九曲亭记》、《春夜宴桃李园序》、《与顾章书》。(2课时)

三、探究学习。(2课时)

探究切入点:司马迁注意到雇农陈胜的“鸿鹄之志”,柳宗元倾听蒋氏的诉说,“闻而愈悲”,范仲淹在写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后却说出了另一番话,欧阳修的“乐”寓意深长,陶渊明的桃花源是他的社会理想,吴均在给朋友的'信中描绘自然美景,流露出远离名利场的愿望……古人写文章,往往就是这样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在理解文章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和同学们共同探讨,了解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并说说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每个时代都会有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文人,这些人走上仕途后仍然关注人民疾苦,了解社会问题,研究历代兴亡,试图从中找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司马迁并不因为陈胜出身底层而忽略他的远大抱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对天命的怀疑。柳宗元一向关注民间疾苦,他写《捕蛇者说》是对朝廷横征暴敛的强烈控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追求。欧阳修的“与民同乐”,表达了期望人民安居乐业饿理想。陶渊明梦想世外桃源,流露出对安定、平等社会的向往。吴均神往自然,他的避世思想,和陶渊明一样,是因为感受到现实社会的丑恶。

学习本单元课文,每人的启示不尽相同,理解的角度、深度可能也不同,但古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是其共同点,应从中感悟到积极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态度。

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点拨,让学生能自主把握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某一方面可以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给予指导。

四、写作。

“综合学习与探究”的作文题紧密联系本单元课文,在写作训练中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写作中,要求读写结合,学生讨论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学生批改、学生自改与教师批改相结合,讲评时,学生讲评与教师讲评相结合。(3课时)

篇17:九年级第四单元历史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第四单元历史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上册主要是学习世界近代史,主要讲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对于初中生来说,我觉得世界史的学习会比较难,由于世界史学习的线索比较多,学生假如没有理顺清楚历史发展的线索可能就会混淆所有知识点;另外,世界史的学习需要整体、全面、发展的思维,还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世界观。

针对这些题目,我觉得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每一单元及课文前的导言,让学生围绕着这些题目展开讨论,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开阔历史思维,推进学生分析历史题目的能力,进而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如列表格等方式进行分类、比较和概括,让学生把握有益的学习方法。

本单元能根据课标要求、三维教学目标及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清楚,紧扣中考考点,讲述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着重把握英法美三大资产阶级革命及三大文献,明白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能正确评价华盛顿和拿破仑,注重培养学生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与方法;能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互动释疑突破重难点;能注重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充分利用课本的图片资料和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在教学过程中及新课讲授后能注重课堂反馈,通过巩固练习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能按时按质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18: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九年级下学期是整个初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不但要学习新课还要复习整个初中学习的中国史和世界史内容以迎接中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现在开始就要积极备战历史中考,为更好开展个人教学工作,圆满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争取优异教学成绩,特制订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这个学期我继续担任九年级六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教学任务较重,所以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上好每一课,课堂及时巩固,及时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为此拟采取具体措施如下:

1、要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考的意识,让学生意识到中考的紧迫性竞争性,让他们认识到面对中考,分分必争的必要性。

2、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继续加强预习,可提前预留一两道题目让学生思考,带着问题预习,或者使用同步探究的自主探究环节,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3、做好课前巩固检测,对上节课最基础的知识进行检测,并及时反馈点评。或者检查预习,巩固自主学习成效。对检测结果不理想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和帮扶,可以通过老师也可以通过小组的方式,生生互动,双方受益。

4、响应学校要求,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将课堂教学内容突破课本,广泛联系现实生活时事等,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依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认识到历史并不是枯燥无味的,从而在课堂教学时潜移默化的让学生记住知识点。

5、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6、加强习题训练和学法指导,以巩固基础知识,做题过程注重答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培养和训练,要求学生认真做题,加强学生思维和审题能力的培养,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审题时会抓住键词和限制词,加强答题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

7、课下巩固是非常重要的,初三学生学习压力大,因此我在制定复习学案时将知识点以更加直观和系统的方式展现出来,后补充相应的中考题。学案为抓手,进一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互助和小组长、课代表的检查监督功能,提高学生学习自主自觉性,全面促进历史学习,不断提高成绩。

8、课时活动安排:略。

篇19:《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作家研究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生卒年不详,大约先于庄子,曾为庄子所称道。著有《列子》,书中保留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愚公移山》可谓家喻户晓,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

(二)课文解读

寓言就是寄寓的言论,它是把比较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个假想的短小故事里的一种文学样式。寓言常常用比喻的方式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它常常假托于故事和人物表达一定的人生哲理。古代寓言有的是把民间寓言记载下来的,有的是根据民间传说加工而成的。经过记载或加工,扩大了流传范围,增强了文学色彩,甚至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主要特点是情节、结构简单,往往是一两百字一则,甚至几十字一则,但故事生动有趣,思想深刻。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愚公移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篇。寓言说的是愚公苦于北山的阻挡,率领儿子、孙子挖山的故事。愚公不顾智叟的讥笑,坚信每天挖山不止,世世代代地挖下去,就可以搬走大山。愚公移山的决心感动了天帝,天帝命神仙背走了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其实并不“愚”,“智叟”其实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的用意是构成鲜明的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其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把握愚公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挖掘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情感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成长路上不畏困难,坚持不懈,艰苦奋斗。

(四)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透过分析形象挖掘文章深刻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愚公移山》出自哪里/

明确: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汤问》的作者是谁?

明确:作者列子,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之一

二、积累知识

1、布置预习: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读准字音,并逐字逐句读懂课文

2、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1)高万仞  2)太行  3)荷担者  4)箕畚  5)始龀

6)亡以应  7)一厝朔东  8)陇断

②解决疑难字词句

实词:叩石垦壤、而山不加增

虚词: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有子存焉

句子:且焉置土石

3、练习,重点为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作业)

三、诵读感悟

1、诵读课文

2、快速找出表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结果的原句

明确:

①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⑤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讲述的是愚公苦于北山的阻挡,率领儿孙挖山,其壮举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大力神之子背走了两座山的故事。

四、研读赏析

1、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明确: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目光长远……

环节一:演愚公

1)课前准备:各学习小组内分配角色、在原文基础上,设计语言神情动作

2)课堂活动:

第一步:彩排

第二步:表演

环节二:评愚公

1)分析戏中愚公的人物形象,板书分析所得出的结果

2)根据板书整理好笔记

五、感受评价

1、感受愚公精神

齐声朗读一段评论性文字:敢叫高山让路,敢叫大海搬家,自古谁是第一人,除却愚公不言他。愚公是愚笨的,他用人来挖山,用箕畚运土;愚公更是智慧的,他有远见卓识,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的决心。愚公代表一种精神,那就是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奋斗的意志。

2、延续愚公精神

寻找现代版“愚公”,用一段话描述出来,不少于一百字。(作业)

作业:

(1)巩固知识:做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练习

(2)形成能力:怎样区分对比与衬托?(评讲时以人物配对为例,形象讲解)

(3)拓展延伸:寻找现代版“愚公”,用一段话描述出来

(作业具体要求见于附带练习题资料)

(六)板书设计

愚公:不怕困难、坚忍不拔、 艰苦奋斗、目光长远……

愚公--智叟(对比)

--其妻(衬托)

--遗男(衬托)

--  神(衬托)

叶巧燕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相关专题 教学设计人教版